第26章 故意闹事的人
爱吃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找了个避风的角落,蹲下身子,看着饭盒里那点可怜的土豆白菜,默默地吃了起来。 不远处,是依旧混乱不堪的人群。 他知道,平静的日子,结束了。 在这片广袤而贫瘠的土地上,生存的法则,永远是第一位的。 王铁牛把最后一口冰冷的馒头咽下去, 他低声咒骂了一句。 “这鬼天气,饭都成冰坨子了。” 他将自己的饭盒用棉袄紧紧盖住,试图留住那一点点可怜的温度。 周建军瞥了一眼,没说话。 他想起了自己那张还算干爽的床铺,比起那些即将被塞进地窖的新人,他已经算是幸运儿了。 饭后的短暂休息还没结束,骚乱就毫无征兆地爆发了。 起因是干部们开始分配新来人员的住处——两个闲置了许久的大菜窖。 “住菜窖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从人群里跳了出来,脸冻得通红,眼睛里却烧着一团火。 他嗓门极大,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又湿又冷,塌了怎么办把我们当牲口吗” 他这一喊,本就人心惶惶的新来者们,立刻像是被点燃的干柴,嗡的一声炸开了锅。 “就是!不能住菜窖!” “我们要睡屋子,睡火炕!” 会计李华见状,赶紧跑了过来,举着手往下压。 “同志们,同志们!安静一下!听我说!” 他清了清嗓子,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充满安抚的力量。 “大家听我说,这也是临时的办法,农场正在想办法……” “想办法想的办法就是让我们钻地洞” 那个带头的年轻人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言语尖锐。 “你是干部吧干部就能站着说话不腰疼要不你今晚去菜窖睡一宿试试” 这番话极具煽动性,人群的情绪更加激动,质疑和质问声此起彼伏,几乎要将李华淹没。 李华的脸一阵红一阵白,被顶得说不出话来,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都给我闭嘴!” 一声炸雷般的怒吼传来,陈义黑着脸,大步流星地穿过人群。 他身上那股子军人的煞气,让喧闹的场面瞬间安静了不少。 陈义扫视了一圈,目光最后落在了那个带头的年轻人身上。 “是我让他们住菜窖的,你有意见,冲我来!”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年轻人被他看得有些发怵,但还是梗着脖子。 “陈连长,我们不是来这儿受罪的,菜窖那地方……” “我知道!” 陈义粗暴地打断他,指着远处的地平线。 “按原来的计划,你们开春才到!房子、物资,都得等开春才能置办!是红旗农场那边的人,说火车运力紧张,硬是把你们提前半个月塞了过来!”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里充满了压抑的怒火。 “现在冰天雪地,上哪儿给你们变出三百个床位来我让你们住菜窖,是想让你们先有个挡风的地方,不至于在外面活活冻死!” 这番解释合情合理,人群的骚动平息了一些。 可就在这时,人群里不知是谁幽幽地喊了一句。 “菜窖顶上全是雪,万一压塌了,我们都得活埋在里头!” 这句话像是一颗火星,再次点燃了众人的恐惧。 “是啊!太危险了!” “塌了怎么办” 刚刚平息下去的骚乱,以更猛烈的势头卷土重来。 陈义的脸色铁青,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李华一看情况要失控,急中生智,脱口而出。 “要不……要不就先打地铺吧!咱们老职工挤一挤,匀点地方出来!” 陈义猛地回头瞪了他一眼,眼神像刀子。 李华吓得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说话。 这简直是乱弹琴!一个屋子就那么大点地方,怎么挤 但眼下,这似乎成了唯一的办法。 陈义闭上眼,再睁开时,满是疲惫和无奈。 “女同志,都去女宿舍打地铺!” “男的,自己看着办!愿意住宿舍的住宿舍,愿意住菜窖的住菜窖!” 他几乎是吼出了这句话,然后转身就走,再也不看身后那乱糟糟的人群。 周建军站在人群外围,冷眼旁观。 他敏锐地察觉到,刚才那几次关键的煽动,都来自人群中不起眼的角落,声音不大,却总能精准地戳中大家最恐惧的地方。 有人在故意把事情闹大。 是谁 他扫视了一圈,却找不到任何可疑的面孔。 算了。 周建军收回目光,这浑水,他不想趟。 事后,陈义在临时指挥部里大发雷霆。 “李华!谁让你乱说话的打地铺你知不知道一个屋子多塞几十号人,晚上连翻身都难!” 他指着李华的鼻子,唾沫星子都快喷到他脸上了。 李华低着头,大气不敢出。 陈义骂了一通,火气才消了些。 他一屁股坐下,揉着发痛的太阳穴。 “立刻给师部发电报!把咱们这儿的情况原原本本汇报上去!就说房子不够,物资不够,再这么塞人过来,早晚要出大事!” 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场混乱的背后,可能有人为的影子。 当晚,周建军的宿舍彻底变成了沙丁鱼罐头。 过道上,炕沿下,凡是能躺下一个人的地方,都挤满了打地铺的新人。 空气里弥漫着汗味、脚臭味,熏得人头昏脑涨。 鼾声、梦话、咳嗽声、磨牙声此起彼伏,整整一夜,鸡飞狗跳,没几个人能睡踏实。 第二天一早,所有人都顶着一双熊猫眼,精神萎靡。 早饭过后,陈义把所有男同志都集合了起来。 他的脸色比昨天更加难看。 “都别闲着了!去后山砍木头,搭棚子!” “先搭几间简易的棚屋出来,应急!” 所谓的棚屋,就是用粗壮的木头垒起四面墙,上面盖上茅草和油毡,墙缝用泥巴和干草糊上。 这种棚子只有不到两米高,四处漏风,寒气能从每一个缝隙里钻进来。 说实话,还不如冬暖夏凉的菜窖。 但这是命令,没人敢违抗。 众人拖着疲惫的身体,扛着斧头和锯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后山。 好在人多力量大,一整个上午,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两间歪歪扭扭的简易棚屋,总算是在雪地里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