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晨光刚爬上工部偏院的窗棂,赵珩就捧着《农桑辑要》坐在石凳上,手指顺着书页上的“蚕事”二字慢慢划。见高铭远进来,他立刻举着书跑过去,鼻尖还沾着点墨痕:“高大人,书上说‘蚕三眠后需添桑’,昨日周石头说的蚕茧,是不是要等蚕眠三次才结” 高铭远接过书,见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茶瓣——是前日在滤水坝边摘的,便笑着点头:“殿下看得仔细。蚕每眠一次就长大些,就像你学刨木、理丝,多试一次就多懂一分。”说着从案上取来一卷文书,“今日咱们不看农书,也不碰工具,看看这兰考百姓的‘收成账’。” 赵珩凑过去,见文书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字:“三月,茶苗栽三百株,活二百八十;四月,缫丝五十斤,换粮二十石;五月,京兰混种麦收千斛……”他指着“二百八十株”的数字,疑惑道:“怎么没全活是不是茶苗不好” 高铭远取来笔墨,在纸上画了片坡地:“殿下你看,山洼东边的坡地朝阳,茶苗活得多;西边背阴,浇水稍慢就枯了。百姓记这账,不是为了算多少收成,是为了明年知道该在东边多种,西边多护。”他顿了顿,又道:“就像你学刨木时记着‘力道要匀’,这账就是百姓记的‘做事法子’。” 赵珩似有所悟,接过文书翻到另一页,忽然指着“换粮二十石”笑起来:“五十斤丝换二十石粮,比宫里的点心还值!”高铭远却摇头:“这账里藏着更要紧的。你想,蚕农缫丝换粮,粮农种麦换丝,茶农采茶换钱买桑苗——他们手里的东西不一样,却能借着漕河、借着集市换得所需,这就是‘民生相连’。” 正说着,老陈捧着个木盒进来,里面装着几块不同的木料:“大人,这是兰考送来的桑木、槐木,说是做渠闸模型正好。”赵珩立刻凑过去,拿起块桑木闻了闻,竟有淡淡的桑叶香。高铭远趁机道:“殿下还记得文书里的‘桑枝护渠’吗这桑木结实耐泡,百姓早就摸透了它的性子,才用来护渠。” 赵珩忽然站起来,跑到案边铺开纸,拿起笔歪歪扭扭地画起来。高铭远凑过去看,见他画了个小小的渠闸,闸边写着“用桑木”,旁边还画了株茶树,注着“东边多种”。虽画得稚嫩,却把文书里的账、木作房的料都融在了一起。 “大人你看!”赵珩举着画,眼里满是得意,“我把账上的法子都画下来,明年百姓就知道怎么种茶、做闸了!”高铭远接过画,见茶树下还画了个小小的水车,轮叶上系着红绳——正是老陈编的麦秆水车的模样,不禁笑道:“殿下这画,比文书上的字还明白。” 午后,督察院的差役送来封信,是周石头写的,字里行间满是欢喜:“山洼的晚麦抽穗了,比去年壮;漕船又来拉茶苗,说南边州县也想种……”赵珩抢着读,读到“茶苗已栽满西坡,按高大人说的,多浇水、勤松土”时,忽然抬头道:“大人,他们记着你说的法子呢!” 高铭远望着窗外,晚风又带着麦香吹来,文书上的字、赵珩画的图、老陈手里的木料,忽然都连在了一起。他轻声道:“不是他们记着我的法子,是他们本就懂‘做事要顺其性、联其心’。我不过是让殿下看见,这天下的道理,从来都藏在百姓的账本里、匠人的工具里,藏在每一次试错、每一次记录里。” 赵珩没说话,却悄悄把周石头的信夹进了《农桑辑要》,和那片干枯的茶瓣放在一起。他忽然觉得,这些文书、书信、图画,比宫里的珍宝还珍贵——因为里面藏着的,是百姓如何把旱田变成良田,把山洼变成茶园的法子,藏着这天下最实在的“好光景”。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雀之恋

雀之恋

残荷落叶
想要美好的未来,可偏偏上苍不眷顾;想要完美的结局,可偏偏事与愿违;是啊,美好的东西总是不易得到,得到的更多的只是痛苦。
军史 连载 16万字
术士大仙尊

术士大仙尊

南方的大雪
一术破天机,一言决乾坤。仰天质问,术士可修仙否?天若不允,吾便踏天。天若阻扰,吾便逆天修仙!吾决心证道,术士亦可为仙......
军史 连载 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