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五月的兰考,风里渐渐裹了麦秆的清甜。村西的麦田已褪去嫩黄,抽出饱满的麦穗,风一吹,沉甸甸的穗子相互碰撞,沙沙声里满是丰收的盼头。田埂边的花还开得热闹,只是比四月时多了些野菊,黄灿灿地缀在绿丛间,倒成了麦田旁最亮眼的点缀。 这天一早,苏晚刚把蒸好的杂粮馍端上桌,就听见院外传来周石头的喊声。她擦着手出门,见周石头扛着个竹制的耙子,身后跟着几个村民,脸上满是急色:“高大人、苏姑娘,不好了!南边那片麦田里,不知咋的生了些小虫子,啃得麦穗都打卷了!” 高铭远一听,放下手里的茶碗就站起身:“带我们去看看。”几人快步往南田走,赵珩也拎着个小竹篮跟在后头,说要帮着辨认虫子——前几日苏晚刚教过他,哪些虫是害苗的,哪些是护苗的。 到了麦田边,高铭远蹲下身,拨开麦穗仔细看。只见麦穗根部爬着些青黑色的小虫,正啃咬着麦秆,被啃过的地方已泛了黄。“是麦蚜。”高铭远皱着眉说,“这虫繁殖得快,要是不及时除,怕是要影响收成。”周石头急得直搓手:“那可咋整俺们之前没遇过这情况,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麦子被啃啊!” 苏晚也蹲下来,指尖轻点麦秆上的蚜虫,忽然想起之前在医书里见过的法子:“有了,咱们可以用草木灰和石灰粉混着撒。草木灰能粘在虫身上,让它们没法动弹;石灰粉能杀菌,还能防止虫再往别的麦田爬。”她转头看向赵珩,“你去村里的晒谷场,把之前存的草木灰都运过来,再让张婶她们烧些石灰。” 赵珩立刻应下,转身往村里跑。村民们也都动了起来,有的去抬草木灰,有的去准备石灰,还有的拿着小刷子,想先把看得见的蚜虫刷下来。虎子也拎着个小布兜赶来,兜里装着他攒的干艾草:“苏姑娘,俺娘说艾草能驱虫,俺把这些都带来了!” 苏晚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虎子真聪明,艾草晒干了点燃,烟味也能驱蚜虫。你去帮着李大叔把艾草捆成小把,等会儿咱们在麦田四周点燃。” 忙活了一上午,村民们终于把草木灰和石灰粉撒遍了南田。艾草也在田埂边点燃,青烟袅袅地绕着麦田,混着田埂花的香气,倒有了种特别的味道。高铭远擦了擦汗,看着麦田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暖意——刚来兰考时,村民们对农事还多是茫然,如今遇事却能跟着一起想办法,这份转变,比麦子长势好更让他欣慰。 晌午歇脚时,张婶提着个食盒过来,里面装着掺了麦仁的粥和腌黄瓜:“大家快喝点粥垫垫肚子,这麦仁是俺家去年留的陈粮,煮着香,也盼着今年的新麦能顺顺利利收回家。”苏晚接过食盒,给大家分粥,刚递到高铭远手里,就见他忽然往麦田里走。 “咋了”苏晚跟上去问。高铭远指着一株麦穗,眼里带着笑意:“你看,蚜虫已经不动了,麦秆也没再发黄。这法子管用。”周石头凑过来一看,也松了口气,笑着说:“还是高大人和苏姑娘有办法!俺就说,有你们在,啥困难都能过去!” 下午,高铭远让村民们分成几组,去其他麦田查看,防止还有蚜虫没被发现。赵珩和虎子也跟着跑前跑后,一会儿帮着搬草木灰,一会儿帮着点燃艾草,脸上满是干劲。苏晚则在田埂边摆了个小摊子,煮了些麦秆茶,谁渴了就过来喝一碗。 傍晚的时候,所有麦田都检查完了,只有南田发现了蚜虫,还都被及时除干净了。大家坐在田埂上歇脚,看着夕阳下金灿灿的麦田,李大叔忍不住哼起了小调:“今年的麦子长得厚,穗子沉,等收了新麦,俺们也能吃上白面馍了!” 回家的路上,赵珩拎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他捡的麦穗:“师母,俺想把这些麦穗留着,等晒成干,磨成粉,做个小馍馍给太子殿下寄去,让他也尝尝兰考的麦子香。”苏晚笑着点头:“好啊,等新麦收了,咱们一起磨粉做馍。” 回到家,苏晚去灶房准备晚饭,刚把米下锅,就见高铭远拿着一张纸走进来。纸上画着几样农具,还有改良过的麦镰。“这是俺想着,等收麦的时候能用得上的。”高铭远指着图纸说,“之前看村民们割麦用的镰刀太钝,改改样式能省不少力。还有这个麦筐,加个背带,搬麦子也方便。” 苏晚凑过去看,眼里满是赞赏:“你想得真周到。明天咱们把图纸拿给村里的木匠,让他们先做几个试试。” 晚饭时,桌上多了盘炒麦仁,是苏晚用陈麦仁炒的,嚼着脆生生的,带着麦香。赵珩吃得停不下嘴,说比京城的点心还好吃。虎子也说,等新麦收了,要天天吃炒麦仁。高铭远看着两个孩子的模样,又看了看苏晚,心里满是踏实——兰考的日子,就像这渐渐成熟的麦子,虽偶有风雨,却始终朝着丰收的方向生长,而这份生长里,藏着所有人的希望,比任何风景都珍贵。 夜里,窗外的麦田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麦香混着花香飘进屋里。苏晚靠在高铭远肩上,轻声说:“等收了新麦,咱们给村里的学堂捐些粮食,再教大家做些新的麦食,让孩子们也能多吃点好的。”高铭远握着她的手,点头笑道:“好,都听你的。咱们的兰考,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