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快乐的人生(二) (第6/7页)
作者:(美国)戴尔卡耐基译者:袁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发现生活中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的东西。
请看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森在1878年写给妻子的一封信:
“……我认为,检验一个人品格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发掘出他的精神状态来,尤其是发生某些特别事件的时候,使他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在这种重要时刻,他的心思会豁然开朗:‘这是真正的我啊!’”
也就是说,兴奋时刻的我们是最真实的我们自己。因为,感觉到“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正是最令人兴奋的事!
或许,这种兴奋与观念、性格或某种客观情况有关,但无论如何,兴奋本身能让我们摆脱掉习性、厌烦和压抑,然后把我们整个的形态自然、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
兴奋的品质是决定人类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前进的力量。伟大的物理学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就说过:“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认为专业技术远不如热忱更重要。”
亚伯顿爵士的意思并非是说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也就是一种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完全甚至超常发挥出来。
我从事演讲教育已经44年,期间我发现,人们在演讲时,其效果当视演讲人对其所讲题目热心的程度而定。不论此人讲的是氢弹、岳母大人或是非洲的热带丛林,他对听众所发挥的影响力,完全是由他对演讲题目是否感兴趣所决定的。
人的个性是天生的,但可以借由某些行为呈现出来。要想发觉真正的自我——也就是可取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则必须先去除掉许多人性的束缚,诸如恐惧、畏缩、自我疑虑、迷惑及僵化人性中的种种积习,等等。这时,兴奋便有如一把利斧,能把捆绑住自我面貌的层层枷锁斩断,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来。
兴奋的表现形式有多种,爱便是其中之一。有部电影名叫《玛蒂》,讲述的就是两个单调寂寞的人,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灵,从而迈向一个崭新世界的故事。
对有些人来说,兴奋也可以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耶鲁大学的威廉·林恩·菲尔普教授,曾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活得又兴奋又快乐的人生经历。
有些危急、惊险时刻也能激发人的兴奋感觉,并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呈现出来。例如在发生战争、洪水或地震时,就会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为人在这种极具刺激或挑战性的时刻,才会把真正的自我和潜藏能力激发出来。还有一些退休后与儿女同住的老年人,虽然平常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处,但若家庭发生危机或遭受意外打击时,他们能发挥出的力量和效率,往往就变得有如巨塔般令人仰之弥高了。
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才能促使我们逐渐成熟。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有人希望依赖别人得到快乐与满足,这无疑会给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才能强化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学会欣赏我们自己
“适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无可非议的。”
布兰敦医师的理论是正确的。“喜欢你自己”是获得健康快乐人生的重要因素。喜欢自己,并不是“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它仅仅是意味着“自我接受”——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包括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自我接受”列入了心理学的最新概念——“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
成熟的人不会浪费时间比较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不会担忧自己没有比尔·史密斯那样有坚定的信心,或是没有吉姆·琼斯奋勇向前的精神。他可能有时会批评自己的表现,或觉察到自己的过错和效率低下,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动机并没有错,他仍愿意继续克服自己的弱点,向前奋进,而不是裹足不前。
成熟的人不会因自己不完美而痛苦,他要同适度忍耐别人一样适度忍耐自己。喜欢自己与喜欢别人也同样重要。憎恨每件事或每个人的人,只能显示出他们的阴暗和自我厌恶。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亚瑟·贾西教授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
据调查,目前全美国医院里的病床,至少有60%是被情绪或精神出了问题的人所占据。有资料表明,这些病人大都不喜欢自己,都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
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各种因素并不是我要讲的内容,我只是认为,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物质成就已然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凡此种种,都容易使我们的精神产生疾病。我还坚信,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宗教信念,更易使人们的精神无所依靠。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博士在其著作《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中强调:“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这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一种以理想为根的观念,他认为:“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动是否成功,则须看其是否具有拒绝、帮助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表现出积极的力量——说到底,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具有创意性的思维和理念。”
的确,现代人很少有勇气独树一帜,或很清楚自己的立场。我们的行为通常受社交或经济族群的影响,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不安或郁郁寡欢。假如周遭环境与我们的个性有差异,有抵触,我们就会变得不安或郁郁寡欢,就会感到失落和迷惑——就会虐待我们自己。
成人训练班上有位女学员就曾有过这种经历。她的丈夫是位成功的律师,年轻有为,事业心极强,也很独裁。这对夫妇的社交圈子当然是以先生的朋友为主,他们大都以声望和取得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这位太太个性十分安静、谦逊,这样的生活环境常常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她所具有的优点也常常被轻视甚至忽略。因此她愈来愈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为自己不能具有他人的特征而愁苦烦闷。渐渐地,她变得不珍爱自己了。
这位女学员能够适应环境,但却不能适应自己。她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期望能变成另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她不明白的是: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都可以在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作用必须按照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而不是模仿他人。什么时候明白了这点,她才会把失去的自我找回来。
她自我认同的第一步,是走出别人即定的生活模式,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价值标准,并依此开展属于自己的生活。她也必须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要常常批判自己、贬低自己。
过度自我挑剔是不欣赏自我的一种典型外在表现。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要求进步极有必要。但若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生活。
曾有位女学员在课后找到我,抱怨自己的演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她向我诉苦说:“当我站起来演讲的时候,突然显得很胆怯、很笨拙,而班上的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很有信心。我想到自己的种种不足,便像泄了气的气球,再也没有勇气讲下去了。接着,她又细致地分析了自己的弱点,并且逐条一一罗列出来。”
等她讲完之后,我便告诉她原因所在:“并不是你演讲得不好,而是你老想着自己的缺点,没有把长处发挥出来。”
其实,并不是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谁会去注意这些缺点呢?这些作品的成就远远大于缺点,以至缺点都变得不重要了。我们喜欢一个人、赞赏一个人,是由于他们身上的种种闪光点、优点而不是劣迹缺点。
强调自己的优势,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自我实践。当然,我们也要随时改正错误,但不必一直念念不忘。
耶稣对于那些身体或精神受折磨的人,他不会先去查问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也不会只给予简单的同情说:“可怜的人哪,你的运气太遭糕了,命运总是捉弄你。告诉我你落难的原由吧!”
耶稣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切入问题重点。他说:“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了。”
人们常因以前和现在所犯的种种过错,加之自己心灵的罪恶感,而显得自惭形秽。我们不应该崇尚这样的自己。为了让自己跳出这样的情境,我们必须忘记过去,轻装上阵。
为了学习欣赏自己,我们必须培养出面对自己缺点的耐心。这种耐心并不代表要我们降低种种标准,对自身的缺点放宽界线,而是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包括我们自己——能永远达到100%的成功率。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更是愚不可及的。
多年以前,我在一个组织里认识了一位女会员,她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她对每件事都力求精确,因此凡事不肯相信别人,而必须自己亲自去做。即使做个小小的报告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探究;至于演讲,就更要准备得精疲力竭为止。她讨厌不速之客去打扰她,每次请客都要事前计划得尽善尽美——这位女士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十分完美。但这种完美是建立在没有欢乐、自在或温情的近乎冷酷的基础上的,只能令人敬而远之。
完美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残酷的自我主义表现形式。其深一层的意思是,我们不能仅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闪发亮。我们的重点不是自我发挥,不是为了把事情弄好;我们注重的是要胜过别人,使自己达到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独特地位。
作为一个人,完美主义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样会犯错,会失败。所不同的是他们不能忍受这种情形,并会因此变得厌恶自己,不理解自己。
这样苛待自己是错误的。有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认识到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习欣赏自己。
在前面,我曾提过要每天找出时间独处,以进一步认识自己。独处也是学习欣赏自己的好方法。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赛顿心理学院”的医疗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写过:“有人喜欢在晚上休息时反思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独思冥想的习惯,显然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的好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才能期望与别人也能好好相处。哈里·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袭的池水一样,无法映射出瑰丽的风景来”。
独处是自己心灵憩息的港湾,是反省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础。安妮·马萝·林柏在其著作《来自海洋的礼物》中曾说过:“我们只有在与自己内心相沟通的时候,才能与他人沟通。对我来说,我的内心就像幽静的泉水,只有内省时才能呈现其独特的魅力。”
独处对我们的心灵运动十分有益处,就好像新鲜空气对我们的身体极有益处一样。
有人希望依赖别人得到快乐与满足,这无疑会给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才能强化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最有独立性格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有一句名言:“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要做个不盲目照搬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会油然而生……”
不要盲目照搬
最有独立性格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有一句名言:“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要做个不盲目照搬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会油然而生……”
这段话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将产生强大震撼。
爱默生的话也可以这样理解:“要尽量以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无论遇到什么因素,都能发现自己的信念并增强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符合自己所属的圈子。家里有中学生的父母,最害怕听到这样的话:
“莎莉的妈妈都让她穿高跟鞋。”
“别的像我这样年纪的女孩子,都和男孩出去约会了。”
“天哪,你们要我成为傻子吗?11点钟以前回家,那跟蹲监狱有什么区别呢?”
小孩子做事大都愿意与同伴保持一致。在他们心中,被同伴认同是自己存在的最重要证据。假如同伴之间的标准与父母的标准发生冲突,对他们也会造成极大伤害。而对于父母来说,这也正是最让他们棘手的事。
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又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掌握了足够的经验和技能,我们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若是还不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便贸然从事改革,那么等待你的必然是失败。
随着见识的增长,时间会使我们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比方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不仅我们接受教育如此论述,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的结果也这样告诉我们,认为犯罪的代价是不值得的。令人高兴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都赞同并愿意遵守某些生活的重要基本原则,否则,这个世界就是另外一种面目了。
当然,大众准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它会随时受到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的挑战——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如人们一向对世袭奴隶制度敢怒不敢言,直到有少数开明进步人士大声呼吁,最后才逐渐得到响应。还有,酷刑逼供、剥削童工、不人道的刑罚、产品误示等等。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一度为大部分人所接受、承认,直到有少部分人提出质疑反对,并坚持到底,才被权力机构逐渐废除。
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非易事,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有危险性。所以,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也不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提出反对或表示疑异。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这种所谓的安全是虚伪的。大众心理都是随波逐流,只有那些不合情理的事落到自己头上时,才会有所触动。
人们一味地追求安全感,选择顺应环境,最后只能沦为环境的奴隶。人的真正自由,在于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在于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说过:“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所谓的幸福,并不能使一般男女实现人格的完整性,只有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地(这也是最大的幸福才可以达成目标)。健康的人从不逃避困难,我们的祖先因为了解这一点,才使人类有了今天的发展。”
根据我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的观点——接受责任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成长应解释成:在父母的保护庇佑之下,逐渐走向自我发展的浩瀚世界。
成熟了的人们,不应再后退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里,去做环境的奴隶;没有必要隐藏自己的锋芒,盲从别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见地、理论。
有一种有坚强性格的人,他们根本不需别人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有强烈的使命感,从而义无反顾地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困难。
但大部分的芸芸众生——像你和我,或亲朋好友、邻人——却常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反对的人占多数,那必定是我们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对多数所压倒。当大多数人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才会对自己坚持的信念产生动摇。
有人有这样的想法——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剃光头的,或赤足行走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喜好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是还没有进化的非文明人。
成熟的性格能够进一步坚定我们的信念,并驱动我们去为信仰而努力奋斗,无愿无悔。每个人对自己、对全人类、对神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尽已所能造福人类。
在这方面,爱默生可谓是令人敬佩的模范。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被他拒绝了。爱默生不是不同情这些运动,也衷心希望他们能够成功,如愿以偿。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一直坚守这个原则,即使因此遭人诽谤,也不曾改变动摇过。
坚持一项有多数人反对的原则,或不随便认同一项大众原则,都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性格。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愿意为自己的信念承受罪名而绝不改变,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
我在一个聚会上曾目睹过这样一件事。当时,话题正转入最近发生的某个议题。在场的人均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含蓄地保留意见,后来因为有人正面向他提问,他才微笑着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本想保持沉默,因为我与各位的看法存在一些差异,而这又是一个愉快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只好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自己的看法简要地说了一下,结果立即遭到大家的围攻。他固守自己的立场当仁不让。结果,他虽未说服别人赞同他的看法,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仅仅在两三个世纪以前,美国人还必须独自去面对生存的挑战。那些驾着马车向西部开发的拓荒者,碰到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机会找专家来帮忙解决困难。无论遇见多大的危机,他们都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生病的时候,没有医师,他们便依靠常识或家庭秘方;有敌人来攻的时候,没有警察,他们便利用自己制造的武器和睿智击败他们。要想定居下来,那时还没有什么建筑公司,完全得靠自己的双手修建房屋;想要填饱肚子,更是得靠自己去耕种或猎捕。这些人,每次碰到生活上的任何问题,都得立刻下判断、作决定,因为他们没有可依靠的对象。
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专家的时代。由于我们已经对这些专家的权威性有了一种依懒感,因此便逐渐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对许多事情提出意见或坚持信念。这些专家如此轻易地取代了我们的地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渐渐变得懒惰起来。
我们现今的教育框架完全是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型,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训练出什么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从者,不是领导者,所以我们在训练领袖人物的同时,也迫切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智慧地去遵从领导,如此,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羊群一样,盲目地任人宰割。
教育学家华德·巴比告诉我们:依照国家需要的人格特性训练出的孩童大都具有如下特性——能社交、平易近人、能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群体生活等——每个小孩都是如此。因为畏缩性格被认为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所以每个孩子都必须参与游戏,都轮流当领导人;每个小孩都必须针对每个题目发表意见,都必须讨取别人的认可和高兴。
要使这些国家未来的主人翁,都能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愉快地接受训练,我们必须要让这些有独立个性的小孩也有独立的空间。比如说假若小孩喜欢阅读,而不喜欢玩棒球;或是喜欢画画,而不喜欢弹钢琴,我们都应该允许他们能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而不应把他们看成是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去加以限制或阻挠。
有一些家长,敢于在公立学校为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提出异议,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因为通常别人会反驳他们没有资格谈论这方面的问题,这些均属教育专家的职责范围。我认识一位住在城郊的年轻人,他就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儿女的教育方式向学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是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人。并对自己的观点极具信心。他不断提出问题,而且独自与世俗的旧习奋战。半年之后,有不少人受他影响,选他出来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现在,不但他自己的子女受益菲浅,更有无数名学生因他所提出的意见而得到了好处。
在如今的市场上,泛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儿科医师告诉我们要如何喂养、抚育和照顾子女;幼儿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该如何教导子女;成功的商业人士告诉我们要如何进行商业谈判;在政治上,我们投票很少是出于已愿,大部分是跟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甚至我们的私生活,也常常受某些专家意见的影响。这些专家观察、制作图表,然后把意见推销给大众,让大众接受并依其行动。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但是在他们自己本身、家庭或事业的世界里,他们的所做所为不过是因为“专家”这么定义,或那是一种潮流,重在参与而已。
爱德加·莫勒非常幸福地用“群体状况”这个词来警告我们——他认为这种东西会扼杀人类个体的珍贵价值。
莫勒在《周末文艺评论》中写道:
这种扼杀无异于人之斥责的纳粹政权,它鼓舞了人性中的残暴和专制成分,这是与美国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的。
美国的立国精神除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人民在国家中受到尊重。假如美国人因受威胁、贿赂,或被教育成不具独立人格的族群,他们就有权力起来反对政府。
莫勒在文章最后辛辣地说:
虽然人类还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也并不是他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难以讳言的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在这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发达社会,了解自己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比方说,我们常把人们按照其所属的集体或阶层进行归类评判,如“他是工会的人”、“她是职业女性”、“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等。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被别人贴有标签,也毫不留情地为别人贴上标签,很像是小孩玩的“官兵捉强盗”的游戏。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曾以《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为题在1955届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演说:
无论你正在承受多么大的压力,使你违心地去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是个具有独立个性气质的人,便会发现,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屈尊附就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可一时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却也会使自己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
达斯校长最后做了一个发人深醒的结论,他指出:
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降生于世的意义、责任、义务归属等这些基本的问题。
1955年6月,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在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曾经指出:
我们生存的意义是要发挥出我们所有的聪明才智和技能。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具有责任。这是我们来到这世上的理由,也是使我们活得更具价值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会杂乱无章,自然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不能发挥。因此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造福于自己、亲朋,乃至全人类。
人只有心灵成熟,或心智持续成长,才能与人讨论任何事情而不致引人生厌。因为他会使每件事情变得具有意义。同样的事,言语乏味的人处理起来毫无趣味,但成熟的人却能将其变得妙趣横生,朝气蓬勃。
不要让人觉得讨厌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些人总是在不断地给人制造乏味,让人心烦,使人讨厌。这种人的行为虽算不上犯罪,或过格,但却极大地危害着人们,而且人们也无法将这些令人乏味的人或事隔绝开来,使它们不至总是纠缠我们。现在的医学技术非常高超,可以治疗许多疾病,如喉炎、手癣、疥疮、疔毒、腰酸腿痛,甚至一些癌症等等,但至今还没有什么药方可以治疗这种“令人乏味”的毛病。
在没有特效药方的情况下,我们只好以预防来代替治疗。在治疗之前,我们应该先诊断出该病的病因来。首先我们要来分析一下“令人乏味的人或事”所产生的条件或方式。假如我们发现自己具有这些症状,便会明白为什么前天莱特夫人没有送来请贴,邀请我们出席她的生日晚宴了。
以下列举了几种最令人生厌的状况,如果我们事先发现在自己身上有这些情形发生,应尽力加以避免,竭力使自己变成一个令人喜欢的人。
一味谈论小孩或宠物的事
人们通常见面,不可避免的会问一些诸如“你的小孩好吗”之类的话,岂不知这种话却最会招来一大串令人生厌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