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雷勾动地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过去凡是能够与道保持一致的:天就会清明无天灾;地就会安宁;神就会很灵;山谷就会水源充沛;万物有道的滋养,才会生生不息。君王有道,就会正天下。
推而论之,天无法清明,恐会崩裂;大地不安宁,将会有许多灾难发生。神不灵,起不了作用;山谷没有水源,将枯竭。万物若无道的滋养,万物无法生长,将渐毁灭;君王无道则易成为暴君而遭推翻。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所以,君王用“孤、寡、不榖”,这难道不是以谦卑为根本吗?
难得不是这样吗?真正的荣誉其实无需赞赏。
不想自己成为一块光泽的美玉,宁愿自己像一块坚硬朴实的石头。
第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物极必反,一阴一阳相互转换,万物周而复始地运化着,这是道的运行规律。处事柔弱、不争、谦下,这是道的运用法则。
天下万物由有形有相的太阳与地球所化育,而这些有形物质,又都来源于看不见的茫茫宇宙,来源于混元一气的无形大“道”。
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最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反应迟钝,半信半疑;愚笨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讽,那“道”也就不成其为“道”了。所以《建言》中说:
明道的人,好像是愚昧的人;
精进修道的人,好像在退步;
真正在行道的人,与世俗人没有两样;
上等德行的人,总是虚怀若谷;
心地洁白的人,还是会遭受许多辱骂;
明道建德的人,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偷懒;
质朴而纯真的人,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
越贵重的器具,做的越慢;
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
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道无形无声,没有名份。
然而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才得以生成。
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无极太空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二气合和生出中合之气,阴、阳、和三气生出自然万物。
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冲荡而达到和谐统一。
人们讨厌的就是“孤”、“寡”、“不谷”这样的字眼,而至为尊贵的帝王却自称之。所以事物常以谦下损已而得益,以尊贵益已反招祸。
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是会不得好死的。”我将把这一原则当做教人的根本。
第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同时也是纵横天下最坚强的。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懂得了,遵循道顺其自然的好处。
没有说出来的教导,遵循道顺其自然的益处,普天下很少有比得上的。
第四十四章
原文: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虚名和身体健康相比,那个更应亲近?
身体健康和钱财相比,那个更应多一些?
得到名利和为此死亡,那个更有病?
所以过分贪图声色货利,必然会过分劳人身心耗人精气,财物积藏的越多,必然失去的也越多,甚至会招来杀生之祸。
名誉钱财皆为身外之物,取之有道。
知道满足了,才不会遭辱身之祸;只有适可而止了,才不会遭亡身之灾。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无事。
第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大的成功,好似没有,其作用才不会衰竭;最满的充盈,好似空虚,其作用才不会穷尽。
最直,好似弯曲一样;最灵巧,好似笨拙一样;最好的辩论,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平静胜过躁动,寒冷胜过暑热。清静才是普天下的正道。
第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道行于天下,各国无争无战,和平相处,连战马也会卸下鞍来去耕田了。
天下无道,各国必争城掠地,互相攻伐,母马也要被逼上战场,在战场荒郊生小马。
最大的灾祸是不知满足,最大的错误是贪得无厌。
所以知道了满足以后,心里就会安定知足,就能常久立足于天下。
第四十七章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大门,也可了解天下的大事;
不望窗外,也可明了天体的运行规律。
只知赶路,走的越远,表示他对真正的道所知越少。
因此,圣人不去远行,也能知识渊博;不去观察,也能有所明白;不去亲自动手,也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第四十八章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世人努力求学修行,会让一个人觉得收获日增的同时,也会增长傲慢自负,强化自我意识,如果这样,“道”的智慧反而会日渐损失。
学道修行,是把我们错误的认知观念、心态行为,加以反观内照,一一去除掉、净化掉,减少了再减少。以至于达到不需要努力修行就能自然做到。
遵循无为,自我小我意识彻底消溶,那么天下没有不可以成功的事。
统领天下,使百姓返璞归真、安心自在,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事情了!
如果用自我小我的观念去统领天下,常常会事情繁多,越帮越忙,就无法使天下安定。
第四十九章
原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没有一般人的私欲,而是把百姓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之人我信任他,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他,结果就会使他变也变得诚实起来。圣人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然纯朴。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第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其中,长寿的约占十分之三,短命的约占十分之三;为了生存而劳碌奔忙,结果反而加速死亡的也约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
听说善于把握生命的人,他们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入军不被甲兵所伤。所以,兕牛用不上它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甲兵用不上它的刃。以上这些是为什么呢?就是他没有进入必死之地。
第五十一章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畜养并繁殖,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成熟。因此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
道的尊崇,德的高贵,是因为没有谁去命令而天下万物常常自然形成。
所以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和发育,使万物壮大和成熟,使万物生养和颠覆。
道和德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这就是最玄妙的德。
第五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