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少88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暖阁内,烛火通明,将三人的身影长长投映在锦绣地毯之上。李邦华与张维贤领受清查名册、追饷整军的旨意后,并未立即告退。既然最敏感的话题已然说开,君臣之间的信任初步建立,更深层次、更为棘手的难题便随之浮出水面,亟待理清。空气仿佛凝滞,只剩下灯花偶尔爆开的细微噼啪声。 李邦华沉吟良久,眉宇间凝聚着思索与决断。他再次向御座上的年轻皇帝躬身,声音清晰而沉稳,提出了下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议题: “陛下,名册核实之后,空额虚冒之弊得以廓清,然则,营中尚存另一棘手顽疾,便是那些实有员额,却已年老体衰、不堪战阵之辈。此辈兵卒,虽名列册籍,占着员额,然筋骨已衰,气力不济,平日操练尚难完成,更遑论临阵杀敌,效命疆场。留之于营中,非但空耗朝廷粮饷,亦使军营暮气沉沉,士气低迷,且占据员额,使得精壮之士不得补入。臣反复思量,以为欲强军伍,裁撤此等老弱,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此言一出,侍坐在旁的英国公张维贤,花白的眉毛立刻紧紧拧成了一个结。他执掌京营多年,甚至其父祖辈皆与京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知此事牵动之广,影响之深,远非清查空额可比。那些老弱兵卒,并非凭空而来,他们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军户家庭,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以及可能一触即发的怨愤。他深吸一口气,接口道,声音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沙哑与沉重: “李侍郎所言,确是实情,老夫亦深知营中此类情况甚多。然则,陛下,李侍郎,需知这些老弱,并非皆是怠惰无用之人。他们多是早年便服役于营中,其中不乏曾效力九边、在蓟辽、宣大等险隘之地与鞑虏厮杀过的老卒,身上或许还带着当年的伤疤;亦有世代隶于军户,父死子继,一生荣辱尽系于行伍,除此之外别无谋生之技。他们于国,未必无功。若只因年老体衰,便骤然裁撤,不予丝毫生计活路,恐……恐生怨望,一旦有人煽风点火,激起营啸甚至更大变故,则京师震动,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是他作为勋贵领袖和既得利益集团一份子最现实、也最核心的担忧——稳定,在任何时候都压倒一切。 朱由检安静地听着,面色沉静如水,对张维贤的担忧毫不意外。他早已思虑及此,甚至在深夜独处时,反复推演过各种可能。此刻,他心中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案,便从容开口道,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二位爱卿所虑,皆在情理之中,朕亦反复思量。老国公忧心稳定,乃老成谋国之言;李卿力主裁撤,是为强军根本。然,裁撤绝非简单驱赶,使之流离失所,酿成祸端。安置,方为上策,亦是体现朝廷仁德、化解阻力之关键。朕并非不念旧情、苛待士卒之君。” 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扫过两位臣子,开始具体阐述他深思熟虑后的方案,条理清晰,思虑周详: “首先,需明确,何谓‘老弱’必须有清晰、公允之标准,方可服众,亦可杜绝军官上下其手。朕意,凡年五十以上者,自动列入裁撤考量;或身有残疾、痼疾,经太医局选派可靠医官逐一查验,出具文书,确认确实无法胜任军事操演、行军作战者,无论年纪,均在裁撤之列。此标准,需明文昭告各营,人人皆知。” “至于安置之道,” 朱由检略一停顿,指尖在御案上轻轻划过,仿佛在勾勒政策的轮廓,“朕有三策: “第一,发放安家银。此乃根本。按其服役年限,分等发放。例如,服役十年以下者,给银若干;十年至二十年者,倍增;二十年以上,乃至有军功记录者,再加优抚。务令其携银归乡,有资可购田亩,躬耕自食;或做小本经营,维系生计。朕知国库空虚,故此项银两,正可从后续追回之赃饷、罚银中,划定比例,优先支取!取之于蠹虫,用之于安置,名正言顺,亦减朝廷当即之压力。” “第二,妥善分流,给予活路。并非一裁了之。对于身体尚可,并未完全丧失劳力者,可由兵部行文,协调顺天府及直隶各地官府,优先安置于各处驿站充任驿卒、马夫,或于官仓、漕运码头充任看守、搬运杂役。此等职役,虽地位不高,然仍有定额口粮可领,足以糊口。此外,” 他特别强调,“若此等老卒家中,有子侄辈已成年,且体魄强健、符合入伍标准者,可允许其顶替父兄名额入伍!如此,其一脉香火得以在军中延续,免其绝户之忧,于朝廷而言,亦得了新的壮丁兵源,岂非两全之策” “第三,严明纪律,公正执行。裁撤过程,必须透明公正。由李卿你选派兵部清吏司干员,与老国公派遣之中军都督府可靠属官,共同组成核查监督小组,分赴各营,实地查验,共同裁定。务必杜绝营中军官借此机会,勒索欲留者之钱财,或排挤异己、公报私仇,而保留自家亲信、体壮之仆役顶替名号。务必要使离去者,虽有不舍,却能安心,感念朝廷给予活路;使留营者,目睹朝廷法度严明,心服口服,不敢再生懈怠。”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既考虑了被裁撤者的现实生计,给予了真金白银的补偿和后续的工作机会,又兼顾了传统的人情和潜在的兵源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对公平的程序和顶替制度,将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与军营哗变的风险,降到了尽可能低的程度。这已不是在简单地处理冗员,而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社会工程。 李邦华听得眼中异彩连连,内心震撼不已。他原本只想到裁撤之于强军的必要性,却未深思安置环节能如此周全、细致,既体现皇恩,又蕴含权术。他由衷赞道,语气中带着几分钦佩:“陛下思虑之周详,谋划之深远,仁德体恤之心,尽显于此策!臣原先只虑及裁撤之‘破’,未深思安置之‘立’。陛下此策,正是破立结合,刚柔并济!若能如此施行,公告天下,则裁撤阻力必可减大半,被裁者虽离行伍,亦当感念陛下天恩浩荡,不致生乱!臣,拜服!” 张维贤紧绷凝重的脸色,也随着皇帝一条条的阐述,逐渐缓和下来,最终长长舒了一口气。皇帝的这个方案,确实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他最大的后顾之忧。他顾虑的正是粗暴裁撤如同抱薪救火,极易引火烧身。如今有了这等还算体面、甚至称得上“优厚”的出路,又是给钱,又是安排后路,甚至允许子侄顶替,保留了军户家庭的根脉,他再去说服那些老部下、以及相关的勋贵、将领,便有了充足的理由和底气,至少能堵住大部分人的嘴,稳住大局。 他站起身,对着朱由检深深一揖,语气诚恳了许多:“陛下圣心仁厚,安排如此得当,老臣……先前杞人忧天,实无必要。如此,则裁撤老弱之事,确可与清查名册、追缴欠饷等事,并行推进,不致引发大乱。老臣,再无异议。” 见最大的内部障碍已然消除,君臣三人意见趋于统一,朱由检心中稍定,便顺势推动下一步的计划。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声音也提高了些许: “既然裁撤安置之方针已定,便需考虑如何推行。京营积弊,非一日之寒,触动利益,恐比触动灵魂还难。故,整顿京营,不能仅靠你我君臣在此暖阁内密议,需借势而为,亦要让满朝文武,乃至天下人亲眼看看,这号称天子亲军的京营,已糜烂至何等地步!唯有如此,方能堵住悠悠众口,让后续种种严厉举措,名正言顺!” 他目光如炬,扫过李邦华与张维贤,开始部署一场精心策划的“亮相”: “下一步,朕要你们如此配合,步步为营:首先,李卿,”他看向李邦华,“你在下一次朔望朝会之上,便以兵部右侍郎身份,公然上奏,旗帜鲜明,直言京营空额、老弱、训练废弛之弊!奏疏需准备详实,以初步核查之名册数据为基,辅以营中可见之乱象,不必讳言,要言之有物,一针见血,务求震动朝堂!将此沉疴痼疾,彻底摆到明面之上,让所有人都无法回避!” 李邦华心领神会,这是要制造舆论,也是将他这位改革执行者彻底推向前台,吸引火力,同时占据道德和事实的制高点。他肃然应道,毫无惧色:“臣明白!此乃臣职责所在,亦是为整顿扫清障碍之必需。臣定当精心准备奏疏,务必数据确凿,言辞恳切,在朝会之上,痛陈利害,敲山震虎!” “好!”朱由检赞许地点点头,随即看向张维贤,“待李卿奏毕,朝堂之上必然哗然,议论纷纷,或有质疑,或有攻讦。此刻,老国公,你需适时出面,附议李卿所言!”他特别强调,“你需以英国公、掌中军都督府事之身份,承认京营积弊已深,非大刀阔斧整顿不可,并支持李侍郎所奏之事实!你的表态,至关重要,可稳住勋贵阵营,亦可让许多犹疑观望者,看清风向。” 张维贤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皇帝要求他明确表态、公开站队的关键时刻,再无回旋余地。他沉声道,掷地有声:“老臣……遵旨。届时,老臣知道该如何做。” “最后,”朱由检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峻的笑意,“由朕出面,顺水推舟,将这出戏推向高潮。朕会当场表示极大的‘震惊’与‘痛心’,痛斥营政弛废,辜负国恩。并以此为由,当众宣布,为明察实情,整肃军纪,朕将择吉日,亲临京营校场,检阅官军人马!朕要亲眼看看,这京营究竟还剩几分战斗力!只有让朕,也让所有廷臣亲眼见到营中士卒老弱参差、器械朽坏、阵列不整的真实景象,形成共识,后续的追饷、裁撤、整编,方能名正言顺,雷霆万钧地推行下去!让那些还想遮掩、阻挠、阳奉阴违之人,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暖阁之内,烛火摇曳。君臣三人,在这帝国权力的核心所在,定下了这引蛇出洞、借势发力、图穷匕见的一连串计策。即将到来的朝会风波与皇帝亲临检阅,不再仅仅是看清真相的举措,更是吹响向京营沉疴积弊发起总攻的号角。他们要亲手将一切脓疮与腐朽,彻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以此为开端,进行一场关乎帝国命运的血脉重生。空气之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