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容词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三、欲攀龙床遭拒,甘为宠臣“枪手”~ 靠着写诗,宋之问逐渐风光起来,但他并不满足。 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女皇“高雅的消遣”,就像弹琴、耍猴的艺人,今日得宠,明日可能就被弃之如敝履。 他要的,是更稳固的地位。 武则天晚年宠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二人虽是男宠,却权倾朝野。 宋之问见状,竟放下身段,主动巴结二张,甚至甘愿做他们的“枪手”,替他们写诗献给武则天。 史载他“为易之、昌宗所狎,当为之代笔,草拟诗文”,一个堂堂进士、朝廷官员,沦为男宠的“文案秘书”,其脸皮之厚,可见一斑。 更离谱的是,宋之问还想直接“攀龙床”。 他写了一首《明河篇》献给武则天,诗中“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一句,赤裸裸地表露心迹——— 想成为女皇的“亲近之人”。 可惜,此时的宋之问已年近半百,而武则天虽爱才,却更偏爱年轻俊朗的面孔,对他的“表白”只当没看见。 后世调侃: “之问有才无貌(彼时已老),女皇虽喜诗,却不爱‘老腊肉’,此乃天注定也。” 四、神龙政变遭流放,岭南逃亡写“乡愁”~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李显复位。 作为武则天和二张的“铁杆粉丝”,宋之问自然在清算名单上。 50岁的他,从云端跌入泥沼,被流放至泷州(今广东罗定)。 岭南在唐代是蛮荒之地,湿热多瘴气,毒虫遍地。 宋之问哪受过这罪 他在《度大庾岭》中写道: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诗写得情真意切,仿佛真是个悔过的游子,实则是写给朝中大佬的“求情信”——— “我知错了,给我个机会吧!” 可没人搭理他。 在岭南熬了不到一年,宋之问彻底豁出去了: “跑!” 他不顾“流放者逃亡斩立决”的律法,趁着监管松懈,一路向北狂奔。 公元706年,在北返途中,他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句“近乡情更怯”,让无数人以为他是思乡的游子。 可细想便知: 他是逃犯,怕的哪是“乡情” 是怕被熟人认出举报,怕迎接他的不是家人,而是官府的刀斧手! 这份“怯”,一半是对故乡的眷恋,一半是对命运的恐惧,却被他写得如此动人,不得不说,这诗人的笔,真是“骗人”的利器。” 七玥:“啊,这……?_?” “五、卖友求荣再上位,人品崩塌无底线~ 逃回长安后,宋之问没敢声张,躲在好友张仲之家中。 当时,张仲之与王同皎正密谋除掉专权的武三思,宋之问听到后,二话不说,转头就把二人卖了——— 他连夜跑到武三思府上告密。 武三思得信后,立刻捕杀张仲之、王同皎,而宋之问则因“告密有功”,被提拔为鸿胪寺主簿(正六品上)。 这一手“卖友求荣”,让宋之问彻底名声扫地。 时人骂他: “之问有才如锦,人品却如粪土,枉为读书人!” 可他毫不在乎,只要能做官,名声算什么 此后,他又依附于中宗和韦后一党,继续写着谄媚的诗。 比如陪韦后游昆明池,他写“绿竹初成苑,丹砂欲化池”,把皇家园林夸得如同仙境。 此时的他,早已把“文人风骨”抛到九霄云外,眼里只有权力与富贵。” 七玥:“看来,权力迷人眼啊~” “更让后人不齿的,是“因诗杀甥”的传言。 据说他的外甥刘希夷写了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见了,竟想据为己有。 刘希夷不从,宋之问竟用土袋将他闷死。 这事虽无确凿史料佐证,但结合他卖友求荣、趋炎附势的前科,时人大多信了——— “以之问之性,干出这事不奇怪!” 六、政坛沉浮终赐死,诗名留世惹人叹~ 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即位。 宋之问又一次站错了队,被流放至更偏远的钦州(今广西钦州)。 两年后,李隆基登基为唐玄宗,想起宋之问反复无常、依附乱党的行径,厌恶至极,下令将其赐死。 公元712年,57岁的宋之问在钦州结束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临死前,他是否会想起19岁登科时的意气风发 是否会后悔那些为了权力而丢掉的尊严 我们不得而知。 但历史终究是公正的。 作为诗人,宋之问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与沈佺期并称“沈宋”,确立了唐诗的格律规范,让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格式定型,为盛唐诗歌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他的“近乡情更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等名句,至今仍被人传颂。 可作为“人”,他趋炎附势、卖友求荣、毫无底线,成了“文人无行”的典型。 后世评价他: “论诗,可入前三;论人品,倒数第一。” 这或许就是宋之问的悲哀——— 他用才华在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用行径在史册上刻下了洗不掉的污点。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读他的诗,仍会为“近乡情更怯”而动容,却也会为他的人品而叹息。 或许,这就是人性的复杂: 一个天才与一个“小人”,竟能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个人身上,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与思考。” 视频结束 七玥:“啊,这,一听“宋之问”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个非常有哲思的诗人,没想到人品居然堪忧,诗确实写的不错,但这不就是妥妥的、典型的“有才无德”吗” 各朝各代的人也开始了讨论: “啊,这多好的一手好牌,生生被打烂了~” …… 大多数古人都不耻于宋之问的行径,但也认可他的才华。 但,大多数人都是对此鄙的,而且他们认识到,天幕说的不一定是好名,也有可能是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