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第1/27页)
郑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导读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是孔子死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历史上被尊称为圣人。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辑录,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内容,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此书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教育起到过重大影响。直至近代新文化运动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必读书之一。
东汉末年,学者郑玄以《张候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现版《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谈论之语48章。本稿汲取其精华部分予以阐述。
通览全书,其论述方式并不完整、规范,感想也随事而起,显得比较散乱。然而从另一方面讲,也显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的魁力,《论语》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常常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达到的思想境界,也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同时,《论语》灵活的编撰形式,也从多方位、多视解地体现出了孔了的思想、品行、才识、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上讲,《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
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孔子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圣经》。了解《论语》,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语言,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都是非常有益的。
目 录
前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一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学而第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1之,不亦说2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4乎
【注释】
1习:复习《诗》、《书》,演习礼、乐。2说(yuè月):同“悦”,高兴。3愠(yun运):恼怒,怨恨。4君子:“君子”和“小人”在道德层面上是相对的。“君子”指的是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诗、书、礼、乐等知识和技艺,又经常 复习它,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有志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4本,本立而道5生。孝弟也者,其为仁6之本与7!”
【注释】
1有子:姓有,名若,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2孝弟(ti替):孝指子女孝敬父母。弟同“悌”,指弟弟尊重兄长。3鲜(xiǎn显):少。4务:努力地做。5道:本意是道路,这里指做人治国之道。6仁:仁爱,即“爱人”,是孔子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7与(yu于)同“欤”,语气词 ,相当于“啊”。
【译文】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很少有喜好犯上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就领悟了做人治国的道理。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这是仁爱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巧言,指美好的语言。令色,指惹人喜爱的面色。2鲜(xiǎn显):少。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表面上悦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3乎传4不习乎
【注释】
1曾子:姓曾,名参(shēn身),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2三省(xing醒):三,约数。指多次省察。3信:讲信用。4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所复省察自已: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实之处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都练习过了呢”
【原文】
子曰:“道1千乘2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3。”
【注释】
1道:“同”“导”,引导治理的。2乘(shèng胜):古代兵车的计量单位。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二十人,后勤人只二十五人,共一百人。3时:指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恭敬谨慎而取信于民,要节约财用而施爱于民,征用劳力要不违农时而不误于民。”
【原文】
子曰:“弟子入1则孝,出2则弟,谨而信,泛3爱众4,而亲仁。行5有余力,则以学文6。”
【注释】
1入:在家。2出:出门,指与人交往时3泛:同“泛”,广泛。4众:众人。5行:实行,践行。6文:指《诗》、《书》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我的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为人恭敬而讲信用,与众人相友爱,并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践行了道德规范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诗》、《书》等文化知识。”
【原文】
子夏1曰:“贤贤2易3色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5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子的学生。2贤贤;第一个“贤”是动词。尊重,向……看齐的意思。第二个“贤”是名词,指的是贤人。3易:改变,提高的意思。4色:本义是颜色,这里取本义的引申义,即原先的道德素质。5致:献出。
【译文】
子夏说:“以贤人为榜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孝敬父母,能竭尽其力;侍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诗》《书》,我也一定要说他学习过了的。”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1;主2忠信,无3友4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1固:固陋不化。2主:有三种解释:一是意动用法,以……为主。二是投靠的意思。三是就其本意而言,是主动的意思,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主动接近的意思。译文取第三种释义。3无:同:“毋”,不要。4友;名词用作动词 结交。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会失去威严;学习了就不会浅陋顽固;主动接触忠信之人,不要结交不如自己“忠信”的人;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1终2,追3远4,民德归5厚6矣。”
【注释】
1慎:谨慎。2终:人死为终,指父母寿终。3追:追念。4远:祖先。5归:趋向或回归某个地方。6厚:厚道,仁厚。
【译文】
曾子说:“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念祭祀远离人世的祖先,这样民众的德行就会日益仁厚了。”
【原文】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至于是邦3也,必闻4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传说是孔子的学生 。2子贡:姓端木 ,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有辩才,善经商,孔子的得意门生。3邦:指诸候国家。4闻:听闻,参与。5抑:文言连词,“还是”的意思。6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一定听闻参与该国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所以得到这种礼遇。老师受到的这种礼遇可以说是求来的,只是他求得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三年2无改于父之道3,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的。2三年:三,虚指。多年。3道:这里指道德准则。
【译文】
孔子说:“评判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多年不改变父亲指引的正道,这样的人称得上“孝”了。
【原文】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3之道,斯4为美。小大由之5,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6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