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 (第5/16页)
郑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蚤:通“早”,晏:晚。
夜寝夙兴:晚睡早起。夙:早。
莫:通“暮”。
食饥息劳:使饥饿者徖食,使劳累者得到休息。
将养:养育。
怀:招徕。
蓄禄:俸禄。
濯:洗。
般:同“颁”。
【译文】
墨子说?现在那些统治天下,主持政事?希望永享国运的执政者?怎么能不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从何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答道:由高贵而聪明的人去管理愚蠢而低贱的人,那么,国家便能治理好,由愚蠢而低贱的人去管理高贵而聪明的人,那么,国家就会混乱。因此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所以古时的圣王都能够举贤任能,不袒护父兄,不偏向富贵,不宠爱美色。是贤人,就选拔上来给他富贵和权利,如果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他贫穷而为奴仆。于是百姓都为了赏赐而努力,害怕受罚,争相做贤人。因而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这就叫做促进贤能。之后圣人分辩贤人的言谈,考察他的行为,测试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做检验贤能。因此,可以让他治理一国的,就让他治理一国,可以让他做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理一座城邑的,就让他治理一座城邑。凡是能够治理国家、官府、城邑乡里的,都是国家的贤人。
贤人治理国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审讼断狱,处理政务,所以国家得到治理而刑法公平严正;贤人做官长,晚睡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以充实官府财用,所以官计充实而财货不流散;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耕耘种植,积聚豆粟,所以豆粟多而百姓食用充足,因此国家得到治理而刑法严正贤人做官长,晚睡得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以充实官府,所以官府充实而财货不流散;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耕耘种植,积聚豆粟,所以豆粟多而百姓食用充足,因此国家得到治理而刑法严正,官府充实而万民富足。对上能置备洁净的酒食祭品,祭祀天帝鬼神;对外能准备兽皮货币,与四邻诸候交好;对内可以使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使辛劳的人得到休息,养育广大百姓;向外可以招徕天下的贤才。所以上则天帝鬼神给他赐福,外则诸候与他结交,内则万民亲附,外则贤人归顺。因此谋事能达到目的,行事就能成功,防守则坚固,出征讨伐则强大。所以从前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能够统一天下,统领诸候,举贤是他们采取的方法。
即然有了这样的方法,但如果不知道推行这一方法的手段,那么事情仍是没有结果。所以要立下三项根本原则。什么是三个根本呢答道: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俸禄不厚,百姓就不信服他;权力不大,百姓就不惧怕他,所以古代圣王给他高贵的爵位,优厚的俸禄,实际任务,决断的权力。这难道仅仅是给贤臣以赏赐吗为的为要顺利执行任务啊,《诗经》说:“告诉你要忧人之忧,教导你要按功授爵。谁能拿了火热的东西,而不用冷水洗手呢”这是说古代的国君诸候不可不亲善那些继承人和辅佐大臣,就如同拿了热的东西后要用冷水洗一下手一样,是为了使手得到休息。
古代的圣王如果得到贤人就任用他,颁赐爵位使他显贵,割地分封使他富足,终身都不厌弃。贤人如果得以事奉明君,也必竭尽全力来承担国君的工作,终身不倦。如果有了美好的功德,就归之国君。所以功德归上而怨恨诽谤由臣下承担,安宁喜乐归于国君,而忧愁归于臣下。因此古代圣王如此处理政事。
尚贤(下)
【原文】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百姓之众也,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于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1。苟若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2今若有一诸候于此,为政其国家也,曰:“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3。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惧。我尝因而诱之矣,曰:“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问于若国之士,孰喜孰惧我以为必忠信之士喜,不忠不信之士惧。今唯毋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4,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临众发政而治民,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然则此尚贤者也,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同矣。
是故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5,尧得之且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6,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说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7,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新年好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好者哉唯法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而上之。
古者圣王既审尚贤8,欲以为政,故书之竹帛,琢之盘盂,传以遗后世子孙。于先王之书《吕刑》之书然:“王曰:于!来!有国有土,告女讼刑。在今而安百姓,女何择否人9何敬不刑何度不及⑩能择人而敬为刑,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可及也。是何也则以尚贤及之。于先王之书《竖年》之言然,曰:”唏夫圣武知人(11),以屏辅而身(12)。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选择贤者,以为其群属辅佐。
曰: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13)。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14)。
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15)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注释】
本失:应为”未知”二字之误.
毋:语气词,无意义.
赏贵之:即“赏之贵之”意为:使之受赏,使之尊贵。下文“罪贱之”句式与此相同,意为:使之受罪,使之贫贱。
惟毋:语气助词,无意义。
灰:当为“反”字之误,通“贩”。常阳:古地名,无考。
师仆:师当为“私”,古声同而误,私仆,即家奴。
圜(yuān圆)土:商代的牢狱。圜土之上,即牢狱之中。
审:知道。
女何择否人:你不选择人才,还有什么值得选择的呢
何度不及:度(duo夺),思考。及,达到。这里指达到尚贤的要求。意思是:你不思考达到尚贤的要求,还思考什么呢
唏:通“希”,希求。武:勇武之人。知人:智者,有智慧的人。
屏:屏障。这里用如动词,保护的意思。
劝:与“勉”意同,努力,尽力。
此安生生:安:与乃同。生生:生存。
焉故:何故。
【译文】
墨子说:天下的王公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富足,百姓众多,刑事政务井然有序。但却不知道通过崇尚贤能的途径去治理国家和百姓,他们不知道崇尚贤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我们就不能举出事例来引导他吗现在假定这里有一个诸侯,在他的国家治理政事,说道:“凡是我国能射箭和驾车的人,我将奖赏他使之富贵;不能射箭和驾车的人,我将治他的罪,使他卑贱。”试问在这个国家的士人中,谁高兴谁害怕呢我认为必定是善于射箭驾车的人高兴,不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害怕。我试着进一步诱导说:“凡是我国忠信之人,我都将奖赏他,使他显贵;不忠信的人,我都将治他的罪,使他低贱。”
试问在这个国家的士人中,谁高兴谁害怕呢我认为必定是忠信的人高兴,不忠信的人害怕。现在用尚贤的方法治理一个诸侯国的百姓,使国内行善的人受到奖赏作恶的人受到阻止,进而扩大到治理天下,使天下为善的人受到奖励,作恶的人受到阻止。然而我以前之所以重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是何缘故呢因为他们当众发布政令,治理百姓,使天下为善的人受到奖励,作恶的人受到阻止。这就是崇尚贤能,它和尧、舜 、禹、汤、文、武之道根本上是相通的。所以古代治理天上的圣王,并不以自己的亲骨肉,无故富贵美貌的人为贵。从前舜在历山下耕种,在河滨制陶,在雷泽捕鱼,在常阳贩卖。尧在服泽北岸找到他,立他为天子,让他接管天下,治理百姓。从前伊尹是有莘氏女的家奴,让他作厨师,汤找到并举荐他,立他为三公,让他接管天下,治理天下百姓。从前傅说住在北海之洲的牢狱之中,穿着粗布衣,腰围绳索,作为佣工在傅岩筑城,武丁找到并举荐他,立为三公,让他接管天上的政事,治理天下的百姓。由此看来,从前尧提拔重用舜,汤提拔重用伊尹,武丁提拔重用傅说,难道是因为他们是亲骨肉、无故富贵和美貌的人吗只是采取他们言论,采用他们的谋略,实行他们的主张,上可有利于天,中可有利于鬼,下可有利于人,所以把他们提拔上去。
古时的圣王既已明察了尚贤之理,想以此治理政务,所?把它写在竹帛上、雕在签署盂上,传下业留给后世子孙 在先王的书《吕刑》中这样记载:“王说:喂!过来!有国家领土的人,我告诉你们听讼用刑之道。现在?们要安抚百姓,除了人才,还有什么可选择的呢除了刑,还有什么可慎重的呢你不思考强何达到尚贤的膁摂,还思考什么呢”能够选择人才,慎重地对待刑癚?尧、舜、禹、汤、文、捦?道就可以达到了。这是?么原因呢是通过尚贤而达到的。在先玊之书《竖年》中这样说到:“寻求圣明、勇武、智慧的人来辅佐你。“还是说先王治理天下,一定要选择贤胭的人,让?成为自己的左右人。
尚同(上)
【原文】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是也。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1.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臲有余劚,不能以上劳;腐?财2,丌以相分;隐匿良道,??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注释】
以:同“已”,即“既而“乊义。作:即“乍”,开姊的意思。
(xiu):腐朽,腐烂。
【译文】
墨子说:远古人类产生之初未有政治和刑法之时每个人说的话郭代表不同的意义。因此,一个人就有一种意义,两个人就有两种意义,十个人就有十种愎么,人越多,这些所谓的意义也就越多。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意义是对的。并?此来批评别人所认为的意义,因此就互相指谣。既而在家里父子兄弟之间开始互相怨恨分离而不能团结。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药互相伤害。即使有余力也不能互相帮助;多余的钱财腐朽了也不能分施于民;隐藏的知识不能互相教育。天下的混乱,吱像禽兽?样。
【原文】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1,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2,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3。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是,上之所非幻听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注释】
虖:即“乎”。
一二:当做“一一”,古书重字号讹为“二”也。
傍荐:访求百举荐。傍,通“访”。
【译文】
明白了天上之所以混乱的缘由,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选择可以担任官职的贤良之士立为天子,天子确立了,因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又选择天下的贤良且可任以政务的人来,立为三公。天子和三公都已经确立了,又因为天下广大,远方异国的人民,对于是非利害不可能一一明白,所以再划分许多地域,设立诸侯与国君。诸侯国君确立后又因为他的力量还不够,又选择诸侯国里的贤良且可处理政务的人来,设立为行政长官。行政长官设立后,天子就向天下百姓发布政令说:“你们不论听到好的还是不好的意见,都要报告给自己的上级。上级认为对的,大家都一定也要认为对;上级认为不对的,大家也要认为错,上级有过失就要规谏,下面有好的就要访求并举荐。与上级一致而不在下面结党营私,这是上级所称賞下面所赞誉的做法。假如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却不报告给上级,上级所认为对的却认为不对,上级所认为错的却认为对,上级有过失不能规谏,下面有好的却不能访求举荐,下面结党而不能与上级保持一致的,这是要受到上级责罚,百姓非议的做法。上级用这个原则来进行赏罚,就能明察秋毫而且符合实际。
【原文】
是故里长者1,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察乡之所治何也乡长唯能壹同乡之义,是以乡治也。乡长者,乡之仁人也。乡长发政乡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察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国君唯能壹同国之义,是以国治也。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注释】
里长:一里的行政长官。里,古代地谅上的行政单位。
【译文】
所以,里长身为一里内的仁人。向一里的百姓发布政令说:不论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一定要报告给乡长。乡长认为对的,大家一定也要认为对;乡长认为不对的,大家也都必须认为不对。放弃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乡长正确的言论;放弃你们不正确的行为,学习乡长正确的行为,那么一个乡还有什么能够混乱呢考察一个乡之所以治理得好是什么原因呢唯有乡长能统一全乡人的意愿,所以一乡就得到治理了。乡长是一乡内的仁人。乡长向一乡的百姓发布政令说“不论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一定要报告给国君。国君认为对的,大家都一定也要认为对,国君认为不对的,大家也都必须认为不对。改正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国君正确言论,改正你们不正确的行为,学习国君正确的行为,那么一个国还有什么理由混乱呢考察一个国之所以治理得好是什么原因呢唯有国君能统一全国人的意愿,所以一国就得到治理了。国君是一国内的仁人。国君向一国的百姓发布政令说:不论听到好的和不好的意见,一定要报告给天子。天子认为对的,大家都一定也要认为对;天子认为不对的,大家也都必须认为不对。改正你们不正确的言论,学习天子正确的言论;改正你们不正确的行为,学习天子正确的行为,那么天下还有什么理由混乱呢考察天下之所以治理得好是什么原因呢唯有天子能统一全天下人的意愿,所以全天下就得到治理了。
尚同
【原文】
今天下之人曰:“方今之时,天下之正长犹未废乎天下也,而天上之所以乱者,何故之以也”子墨子曰:“方今之时以正长,则本与古者异矣。譬之若有苗之以五刑然。昔者圣王制为刑以治天下,逮至有苗之制五刑,以乱天下,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也。是以先王之书《吕刑》之道曰:‘苗民否用练1,折2则刑,唯作五杀之刑,曰法。’则此言善用刑者以治民,不善用刑者以为五杀,则此岂刑不善哉用刑则不善,故遂以为五杀。是以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唯口出发兴戎。”则此方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注释】
练:命令。
折:制服,制裁。
【译文】
如今天下的人说:“现在天下的长官们并没有被罢免掉,那么天下混乱的原因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的长官们,不同于以前的长官这就好像是有苗族制定的五种刑法一样。从前先王制定五种刑法用来治理天下,但到了有苗族那里就变成制定五种刑法来扰乱天下,这难道是刑法本身缺陷吗这是因为刑法使用不恰当的缘故。所以先王所著的《吕刑》上说:“苗民不服从管理,就用刑法来惩治,所以制定了五杀的刑罚,作为刑法。”这说明善于运用刑法就可以治理百姓,不善于运用刑法就会变成了杀戮,这难道是刑法本身的缺陷吗这是刑法使用不恰当的缘故,所以就变成了五杀之刑。因此先王所著的《术令》上说道‘用口可以说出好话,也可以引起战争’这是说善于辞令的人就会说出好的东西,而不善于辞令的同样可以引起诽谤甚至战争,这难道是言语的过错吗这是使用言语不恰当的缘故,所以会引起诽谤甚至战争。
【原文】
故古者之置正长也,将以治民也。譬之若丝缕之有纪,而罔罟之有纲也,将以运役天下淫暴而一同其义也。是以先王之书、相年1之道曰:“夫建国设都,乃作后王君公,否用泰也。轻大夫师长,否用佚也2。维辩3使治天均”。则此语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也。故古者圣王之为若此。
【注释】
相年:大的辈分。
佚:指淫佚。
辩:通“辨”。
【译文】
所以古时设置长官来治理百姓。就好像丝缕上面有纪,网上面有纲一样,是用来整治天下的淫暴之徒并使他们改邪归正的,所以先王的书上和上一辈的言谈 中经常有这样的话:“建立国家设置都城,又设立天子诸侯,并不是叫他们去享受的。而设立大夫之类的职位,也不叫他们去寻欢作乐的,而是要他们清楚治理天下的职责和任务。”这说明古时候上天鬼神建立国家都城和设立长官,并不是用来抬高他们的爵位,丰厚他们的俸禄,要他们骄奢淫逸的。而是要他们为百姓除害造福,使贫穷的人富裕,救百姓于危难,治理混乱为安定。古代的圣王就是这样的。
【原文】
今王公大人之为刑政则反此:政以为便譬1、宗于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民知上置正长之非正以治民也,是以皆比周2隐匿,而莫肯尚同其上。是故上下不同义。若苟上下不同义,賞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何以知其然也曰:上唯毋立而为政乎国家,为民正长,曰:“人可賞,吾将賞之。”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賞,则众?所非。曰人众与处,于众得非,刑昮使徔上之賞,未足以初乎!上唧毋立而为政乌国家,为民正长,曰:“人可罚?吾将罚之?”胥苟上下不同么,上之所罚,则众之所誉。曰人众与处,于众得誉,刘是虽使得上之罚,未足以沮乎!若立而为政乎国?,为民正长,賞誉不贳以劝善,而刑罚不且暴,则是不与乡吾昬言“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同乎若有正长与无正长之时同,则此非所以治民?众之道。
【注释】
便譬:君王宠爱的小臣。
比周:拉帮结派。
【译文】
现在的大人们为政的时候却恰好相反,?们把那?自已厠幸的人,或是父?兄弟的旧相识作为自己的左右手?加他们加官晊爵。百姓知道上面设置长官并不是用来治理天下的,因此?互相勾结、谋划,因此不肯与上面相一致。因此上下就不能一臰。如果上下不一致的諝,那么赏赐就起不到鼒励善行的作用,而刑罚也起不到惩治罪恶的作用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如果一个作为统治者或是地方长嬘的人说8“这个人应诅奖赏,我将会奖赏他”。
这时如掜上下不一致璄话,上面所奖赏的人,正是下面百姓非议的人,人们菴与这个人相处,大家都对他有意见,那么即使是上面对他軛衄赏赐?也达不到劝善的作用。墂果统治者或是唰方长官说:“这个人应诤受罚,我将会惩罚他”。还时如果上下不一致的话,上面所惩罚的人,正是百姓所赞誉的人。人们说与这个人相处,大媶都嫩他赞誉有加,那么即使是上靂对他进衈惩罚,也起不到警示的作用。作为统治者或是地方酿官,用赏赐不能劝善,用惩罚又不能阻恶,那么不就和我上面说的“在人类刚刚出现时没有长官”时情形一样吗如要有长官和没有长官没有分别的话,那就不是治理百姓、统一意裁的方法?。
【原文】
故勤者圣王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昮故上下情请1为通。上有隐事遗利,?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燯害,上店而除之。是以数千万之外,有?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徖而賞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亸之耳目助已视听,使人之含2助已言谈,使人之寂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已动作。”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3之所抚循4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谈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其?事速成矣。故古者圣?之所?济事成功,垂名?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以以尚同为政者也。
【注释】
情请?请,即“情”,这里是同义复指。
吻:口,口吻。
德音:天子的命令。
循:顺着抚摩。
【译文】
所以古代的圣王能够选用尚同的人来担任长官,因此上下就得到了很好的沟通。上面有什么事情遗漏了,下面就对其进行启发;下面有什么积聚的怨恨和隐忧,上面也能够帮助他们消除。因此,即在千万里之外的的地方,有人做了善事,他的家人和乡邻还没有听说,但天子已经知道并且赏赐了他;同样,是在千万里之外的地方,有人做了坏事,他的家人和乡亲还没有听说,但天子已经知道并且惩罚了他。因此天下的百姓都感到震动和惧怕,不敢作恶,说道:“天子的视听真是神奇啊!”先王说:“并没有什么神奇。只是借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来帮助自己去听去看,借助别人的口来帮助自己说话,借助别人的心帮助自己思考,借助别人的脚来帮助自己办事。”帮助自己去听去看的人多了,那么视听就丰富,帮助自己说话的的人多了,那么言路就扩大了;帮助自己思考的人多了,那么自己的所思所想就能很快实现;帮助自己办事的人多了,那么事情也很快会完成。因此古代的圣人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流芳千古,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因为能任用尚同的人。
尚同(下)
【原文】
今此何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则是上下相贼也。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若苟义不同者有党1,以上若人为善,将賞之,百姓不刑,将毁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賞,而辟百姓之毁2,是以为善者必未可使劝也。见也。上以若人为暴,将罚之,百姓姓付,将举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罚,而怀百姓之誉,是以为暴者必未可使沮也。故计上之賞誉不足以劝善,计其毁罚,不足以沮暴。此何故以然则义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