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向日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雍正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七的清晨,御书房的鎏金铜炉燃着陈年的松香,烟气缠绕着案上堆叠的江南奏报 —— 最上层是江兰卯时刚递来的《江南赈灾暨农种推进折》,朱笔标注的 “苏州高地百姓均得糙米,玉米种已补种八百亩”“兰馨银行五千两拨款到位,堤坝修缮动工” 等字样,像一道道暖光,驱散了深秋的寒意。胤禛坐在龙椅上,指尖捏着折角,目光落在 “亲兵护送粮船至赈灾点,无一人再敢刁难” 这句上,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 —— 他不用问,也知道这 “亲兵” 是谁派的。 “皇上,早朝的时辰快到了,庄亲王、张廷玉大人已在殿外候着。另外,” 苏培盛轻步进来,手里捧着个紫檀木托盘,上面放着刚温好的参茶,语气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宗室里有些闲话,说‘怡亲王在苏州偏帮江姑娘,不仅放了瑞祥号的粮船,还抓了赵奎,是借着巡查之名行私交之实’,老奴想着,得跟皇上提一句。” 胤禛接过参茶,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没立刻说话,只是翻开案下另一本奏折 —— 这是胤祥昨日从苏州递来的《江南巡查奏报》,里面详细写了 “查得漕运同知赵奎索贿扣粮,就地拿下”“派亲兵护送瑞祥号粮船,确保赈灾无误”,最后还特意加了一句 “此举为保朝廷赈灾要务,非为个人私情”。他将两本奏折并放在一起,朱笔在 “亲兵护送” 与 “粮种补种” 之间画了道横线,声音平静无波:“老苏,你跟在朕身边多少年了” 苏培盛愣了愣,躬身回道:“回皇上,老奴从潜邸就跟着皇上,算来有二十八年了。” “二十八年,你该知道,朕看一个人做事,看的是‘利谁’,不是‘帮谁’。” 胤禛的目光落在奏折上,语气带着几分通透,“胤祥在苏州抓赵奎,是因为赵奎扣粮索贿,害百姓断粮;放粮船,是因为那船里不仅有糙米,还有两千斤玉米种 —— 若是粮船晚到十日,江南的冬玉米就种不上了,明年百姓就要饿肚子,新政的农种推广也要断了档。他这么做,利的是百姓,利的是新政,何来‘私交之实’” 苏培盛心里一松,连忙点头:“皇上说得是!老奴也是这么想,可宗室里的永琛世子(庄亲王之子)年轻,不懂这里面的厉害,昨天还在宗人府说‘怡亲王不该管江姑娘的事’,老奴怕……” “怕朕怪胤祥” 胤禛打断他,拿起朱笔,在胤祥的奏报上批下 “处置得当,有分寸” 五个字,“上个月朝堂议江南水情,胤祥主动请缨时就说‘江南乃鱼米之乡,若遭灾,新政农种推广首当其冲,臣愿去巡查,保赈灾无误’—— 他去江南,朕早就知道他要做什么。赵奎这样的贪官,地方官不敢动,正好让他去拿;粮船这样的急事,江兰远在京城鞭长莫及,正好让他去帮。这不是偏帮,是补朝廷的漏,是护新政的根,朕为何要怪” 他顿了顿,想起昨日江兰送来的奏折 —— 里面只字未提胤祥,只说 “亲兵护送粮船,赈灾顺利”,连 “怡亲王” 三个字都没出现,显然是懂避嫌,怕给彼此惹麻烦。胤禛嘴角的笑意更深了:“江兰也懂分寸,知道这事不能张扬,奏折里只提公务,不提私人。胤祥避嫌,她也避嫌,两人都把新政放在前头,把百姓放在前头,这样的‘私交’,朕巴不得多些。” 苏培盛彻底放下心来,笑着说:“皇上英明!老奴这就去跟庄亲王说,让他劝劝永琛世子,别再乱说话。另外,户部尚书张延龄刚才来问,江南灾后重建需要拨款,兰馨银行已经拨了五千两,户部要不要再补些” “要补!” 胤禛立刻道,朱笔在江兰的奏折上又批了一句 “户部拨三万两,专款用于苏州堤坝修缮及临时学堂建设”,“兰馨银行的银子是江兰从商贷里挤出来的,不能让她一个人扛。告诉张延龄,这笔款子要快,月底前必须到苏州,不能耽误堤坝修缮 —— 明年春天要是再发水,百姓又要遭罪,新政的农种推广也没法搞。” “老奴遵旨!” 苏培盛刚要退下,胤禛又叫住他:“还有,给胤祥传旨,说‘江南灾情处置妥当,朕心甚慰,着其继续巡查常州、无锡等地,确保粮种到户,贪官尽查,所需人力物力,可随时调遣地方官府’—— 朕这道旨,既是嘉奖,也是给他撑场子,让宗室里那些说闲话的人看看,他做的事,是朕默许的,是朕支持的。” 苏培盛躬身应下,心里暗暗佩服 —— 皇上这道旨,看似是给胤祥的,实则也是给江兰的,更是给所有支持新政的人的定心丸。有了皇上的默许和支持,往后再有人说闲话,也没人敢当真了。 辰时过半,早朝散去,庄亲王特意留在最后,走到御书房外,对苏培盛说:“苏公公,昨日永琛年轻不懂事,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还请皇上别往心里去。本王已经教训过他了,让他去江南给怡亲王当差,跟着学学怎么为百姓做事,怎么护新政。” 苏培盛笑着说:“庄亲王放心,皇上不仅没往心里去,还夸怡亲王处置得当呢!刚才还传旨,让怡亲王继续巡查江南,所需物资户部都给配,可见皇上是支持的。” 庄亲王松了口气,连连道:“那就好!那就好!本王就知道,皇上最明白事理,不会听那些闲话。怡亲王和江姑娘都是为了新政,为了百姓,本王该支持才是。” 此时的御书房内,胤禛正看着江兰送来的《江南玉米种补种明细》,上面写着 “苏州吴县:补种三百亩,农户五十户;常州武进:补种两百亩,农户三十户;无锡惠山:补种三百亩,农户四十户”,每一项都标注了负责的农匠和预计收成。他拿起朱笔,在明细上批下 “每月上报补种进展,确保明年夏收无误”,心里清楚 —— 胤祥的援手,江兰的推进,户部的拨款,这三者拧在一起,江南的灾后新政才能立住,才能为其他省份的灾荒处置做榜样。 临近午时,江兰派人送来一封急报,说 “广州分铺的西洋犁铧已运抵苏州,准备分发给补种玉米种的农户,可提高耕种效率”。胤禛看着急报,对进来送点心的苏培盛说:“你看,江兰这孩子,脑子转得快。知道江南灾后农户缺农具,立刻从广州调犁铧,这就是把新政落到实处了。胤祥帮她放了粮船,她就能借着这个机会,把农种、农具都推广下去,这才是朕想看到的。” 苏培盛凑过来,看着急报上的犁铧数量,笑着说:“姑娘还说,等明年夏收,要把江南的玉米样本送到京城,让皇上看看新种的收成。老奴看,有怡亲王在江南护着,有姑娘在京城推着,江南的新政肯定能成。” 胤禛点点头,拿起一块枣泥糕,慢慢吃着。窗外的阳光透过菱花窗洒进来,落在案上的奏折上,将 “新政”“百姓”“赈灾” 这些字样照得格外清晰。他想起刚登基时,新政推行举步维艰,宗室反对,官员观望,百姓不解;如今不过九年,有胤祥这样的宗室支持,有江兰这样的实干人才,有张廷玉、马齐这样的老臣辅佐,新政终于扎下了根,连江南这样的灾荒,都能处置得井井有条,还能借着赈灾推广农种、修缮堤坝、建设学堂。 “老苏,” 胤禛忽然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感慨,“朕当年推新政,有人说‘太急了,百姓受不了’,有人说‘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会出事’。可你看现在,百姓能分到粮,能种上新粮种,能让孩子去学堂读书,这就是值了。胤祥帮江兰,不是帮她个人,是帮朕,帮大清的百姓,帮这刚扎下根的新政。朕的默许,不是纵容,是懂他们的公心,是护他们的实干。” 苏培盛眼眶有些发热,躬身道:“皇上心系百姓,心系新政,老奴都看在眼里。怡亲王和江姑娘也是懂皇上的,所以才敢做事,才肯做事。有皇上在,有他们在,新政肯定能推得更远,大清肯定能越来越好。” 午后,胤禛下旨,命军机处将胤祥的《江南巡查奏报》和江兰的《江南赈灾折》誊抄多份,分发给宗室和文武百官,算是给了所有人一个明确的态度 —— 胤祥的做法,朕认可;江兰的新政,朕支持。宗室里的闲话渐渐没了声,连之前说闲话的永琛世子,也主动上书,请求去江南协助胤祥,说 “愿学护新政、为百姓之事”。 傍晚时分,江兰收到苏培盛送来的圣旨副本,看到胤禛在胤祥奏报上批的 “处置得当,有分寸”,还有户部拨款三万两的消息,心里满是感激。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对胤祥的嘉奖,更是对她的支持,是对新政的肯定。她走到西厢房,拿起江南灾后重建的计划,在 “堤坝修缮” 旁写下 “户部拨款三万两,月底到账”,在 “临时学堂” 旁写下 “兰馨学院派五名老师,下月赴苏州”—— 有了皇上的默许和支持,江南的新政,一定能推进得更顺利。 而此刻的御书房,胤禛还在处理奏折。苏培盛端来一碗热汤,轻声说:“皇上,天晚了,该歇息了。江南的事有怡亲王和江姑娘盯着,不会出岔子。” 胤禛放下朱笔,看着案上堆叠的奏折 —— 有江南的赈灾进展,有西北的军粮报告,有兰馨银行的通商数据,每一份都透着新政推进的生机。他笑着说:“再看会儿,看看江兰的西洋犁铧能不能帮上农户,看看胤祥在常州能不能再抓几个贪官。有他们在,朕放心,这新政,也放心。” 夜色渐深,御书房的灯火依旧亮着,像一颗指引新政方向的星辰。胤禛坐在案前,手里拿着朱笔,在一份新的《新政推广计划》上批注着,目光坚定而温暖。他知道,他的默许,不是结束,而是新政深化的开始。有胤祥的公心,有江兰的实干,有君臣百姓的同心,大清的新政,一定会走得更远,更稳,一定会让百姓过上安康的日子,让国库充盈,让国家强盛。 雍正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七的御书房,晨起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案上投下细碎的金斑。鎏金铜炉里燃着舒缓心神的沉香,烟气缠绕着堆叠的江南灾情奏报 —— 最上层那本朱红封皮的,是江兰清晨刚递来的《江南赈灾暨农种推进折》,墨迹未干的字里行间,满是粮船抵岸、百姓领粮的踏实:“苏州高地灾民已分糙米三千斤,玉米种补种八百亩,亲兵护送无扰,堤坝修缮待料”。胤禛坐在龙椅上,指尖反复摩挲 “亲兵护送” 四字,嘴角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浅笑 —— 他不用问,也能猜到这 “亲兵” 的来路。 “皇上,早朝时辰快到了,张廷玉大人、马齐大人已在殿外候着。” 苏培盛轻步进来,手里捧着温好的参茶,瓷盏底沿沾着几粒未散的茶沫,显是一路疾走送来的。他将茶盏放在案角,语气带着几分斟酌,“方才宗人府的小太监来报,庄亲王世子永琛在府里念叨,说‘怡亲王在苏州偏帮江姑娘,扣了赵奎还放粮船,是借着巡查行私交之实’,老奴想着,这事得跟皇上提一句。” 胤禛端起参茶,浅啜一口,目光仍落在江兰的奏折上,声音平静得不起波澜:“老苏,你跟着朕二十八年,该知朕看事,不看‘谁帮了谁’,只看‘帮的是何事’。你且说说,胤祥在苏州做的,是私事,还是公事” 苏培盛愣了愣,随即躬身回道:“回皇上,是公事!赵奎扣粮索贿,害灾民断粮三日,是贪赃枉法;瑞祥号粮船载着糙米和玉米种,是赈灾急务。怡亲王抓贪官、放粮船,都是为了百姓,为了新政,哪是私交” “可永琛不这么想。” 胤禛放下茶盏,拿起案下另一本奏折 —— 这是胤祥昨日从苏州递来的《江南巡查奏报》,里面详细列明 “查漕运同知赵奎贪银千两、扣粮五日,就地拿下交苏州府羁押”“派亲兵二十名护送瑞祥号粮船至赈灾点,防地方官再扰”,末尾还特意加了句 “此举为保朝廷赈灾要务,非涉私人情谊”。他将两本奏折并置,朱笔在 “玉米种补种” 与 “亲兵护送” 间画了道横线,“上个月朝堂议江南水情,胤祥主动请缨时便说‘江南乃农种推广重地,若遭灾断粮,新政根基必动,臣愿往巡查,护赈灾无误’—— 他去江南,朕早知道他要做什么。赵奎这类贪官,地方官畏其后台不敢动,正好让他去拔了这根刺;粮船误了农时,江兰远在京城难以及时调度,正好让他去补这个漏。这是替朝廷分忧,替新政扛事,朕为何要怪” 苏培盛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笑着说:“皇上英明!老奴就怕宗室里的闲话扰了皇上心思,如今看来,是老奴多虑了。对了,户部尚书张延龄来问,江南堤坝修缮需银三万两,兰馨银行已拨五千两,户部是否补拨” “补!且要快!” 胤禛拿起朱笔,在江兰的奏折上批下 “户部速拨三万两,专款专用于苏州堤坝及临时学堂,月底前务必到账”,笔尖顿了顿,又添一句 “勿让兰馨独担”,“江兰的银子是从通商贷里挤出来的,她要顾着广州的西洋农具采购,还要给学堂孩子备冬衣,不能让她为赈灾把家底掏空。告诉张延龄,这笔款子要盯紧,不许有半点克扣 —— 明年春天要是再发水,百姓又要流离,玉米种也白种了。” “老奴遵旨!” 苏培盛刚要退下,胤禛却叫住他:“再给胤祥传道口谕,说‘江南处置甚妥,朕心慰然。着你继续巡查常州、无锡,务必督责粮种到户、贪官尽查,所需人力物力,可凭巡查文书调遣地方官府’。” 苏培盛躬身应下,心里忽然明白 —— 这道口谕哪里是简单的嘉奖,分明是给胤祥的 “尚方宝剑”,也是给宗室闲话的 “止声符”。有了皇上的明话,再没人敢说胤祥 “偏帮”,江兰在江南的新政推进,也少了许多掣肘。 辰时三刻,早朝散去,庄亲王特意留步,在御书房外拦住苏培盛,脸上带着几分歉意:“苏公公,昨日永琛年轻不懂事,乱嚼舌根,本王已罚他抄《圣祖仁皇帝圣训》百遍。还请皇上莫怪,本王这就带他去江南给怡亲王赔罪,让他跟着学学怎么为百姓做事,怎么护持新政。” “庄亲王放心,” 苏培盛笑着递过刚誊抄的胤祥奏报副本,指着 “处置得当,有分寸” 的朱批,“皇上不仅没怪,还夸怡亲王有担当呢!刚还传口谕,让怡亲王全权调度江南赈灾事宜,可见皇上是十足支持的。” 庄亲王接过副本,见朱批墨迹新鲜,悬着的心彻底放下,连连道:“如此便好!如此便好!本王就知皇上最明事理,不会被闲话蒙了眼。怡亲王与江姑娘皆是为了大清,为了新政,本王该全力支持才是。” 此时的御书房内,胤禛正翻看着江兰送来的《西洋犁铧调拨明细》,上面写着 “广州分铺运抵苏州犁铧两百副,拟分发给补种玉米种的农户,可提耕种效率三成”。他指尖划过 “农户自愿申领,无一人推诿” 的字样,想起昨日江兰奏折里 “只提亲兵,未提胤祥” 的谨慎,嘴角笑意更深 —— 江兰也懂避嫌,知道私事不能扰了公事,这份通透,与胤祥如出一辙。 “皇上,江姑娘派人来报,说兰馨学院已选好五名懂农种的老师,下月赴苏州教百姓种玉米,还带了新制的农具图谱。” 苏培盛进来回话,手里拿着一张画着曲辕犁的图纸。 胤禛接过图纸,看着上面细致的尺寸标注,点头道:“做得好。告诉江兰,学堂的事不用急,先把过冬的炭火备足,别让孩子冻着。另外,让太医院派两名医工跟着去,江南灾后易生疫病,正好给百姓讲讲卫生防疫,也给孩子们看看身体。” “老奴记着了!” 苏培盛刚转身,就见小太监捧着江南急报进来,“皇上,苏州知府奏报,粮船抵岸后,灾民已无一人挨饿,玉米种补种进度比预期快两成,百姓都念着皇上的好,念着怡亲王和江姑娘的好呢!” 胤禛接过急报,见上面写着 “灾民跪谢皇恩,称‘新政救民’”,心里涌起一阵暖意。他拿起朱笔,在急报末尾批下 “民心即天心,新政当以民为本”,而后对苏培盛道:“把这道奏报誊抄下来,发往各省督抚,让他们都看看 —— 赈灾不是应付差事,是护持新政的根基,是收拢民心的关键。胤祥在江南做的,就是朕想让各省都学的。” 午后的阳光渐暖,御书房的沉香依旧袅袅。胤禛靠在龙椅上,闭目小憩时,眼前闪过的不是朝堂纷争,而是江南灾民领到玉米种时的笑脸,是胤祥在码头督查粮船的身影,是江兰在学堂给孩子讲算术的模样。他忽然明白,所谓 “默许”,从来不是纵容,而是对 “公心” 的认可,对 “实干” 的支持。胤祥的援手,江兰的推进,看似是两人的默契,实则是新政的必然 —— 只有君臣同心,官民同向,新政才能扎下深根,大清才能长治久安。 傍晚时分,江兰收到苏培盛送来的圣旨副本,看到胤祥奏报上的朱批,还有户部拨款的消息,心里满是安定。她走到西厢房,将副本放在江南灾后重建计划旁,提笔在 “学堂建设” 一栏写下 “太医院医工两名随行,讲授防疫知识”。窗外的夕阳正斜照进来,落在纸上,将 “新政”“民心”“公心” 这些字眼,映得格外明亮。 而御书房的灯火,直到深夜仍未熄灭。胤禛坐在案前,手里拿着常州知府送来的灾情奏报,朱笔在 “需玉米种五百斤” 旁批下 “从苏州调拨,由怡亲王督办”。他知道,他的 “默许”,不是结束,而是新政向江南深处扎根的开始。有胤祥的公心,有江兰的实干,有各省的效仿,大清的新政,定会如江南补种的玉米种一般,在来年的春天,抽出茁壮的嫩芽,结出丰实的果实。 夜色中,御书房的烛火与瑞祥号的灯火遥遥相对,像两颗紧紧相依的星辰,照亮着新政前行的路,也照亮着大清走向强盛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其它综合推荐阅读 More+
冥王,心尖宠

冥王,心尖宠

长安说书人
阴司众人皆知。冥王帝烨能号令十方阴司众神。可手执镇魂印强压天地浊气。断三界六道生死局。自此这天地间更是无人敢随意惹怒这阴司众人。踏足阴司地界。可不知从何日起,一个小丫头便能够搅的幽都天翻地覆,偏偏还无人敢应。谁让人家是冥王妃呢?孟婆是闺蜜,黑白无常是小弟。上有十方众神护着。下有万鬼敬仰。就连高高在上的冥王都宠她上天入地。神络手指轻扣桌面,一缕丝发遮盖住了清冷的盛世绝颜。微微一笑,薄唇轻启。“呵!谁
其它 连载 130万字
我的使命是阻止你们逆袭

我的使命是阻止你们逆袭

绪真小光头
此书是重写状态,十天后恢复很抱歉各位读者…
其它 连载 1万字
网游之传奇傲雪gl

网游之传奇傲雪gl

星小仙
虚幻的世界,虚拟的人物,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苦闷,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然而,当爱意萌生之时,她们该如何选择?陶真真(变身后):“冰雪的世界多么美丽,看这一排排的冰雕,化作光点,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然而……苏墨染(扑倒调笑):“变身后的雪儿就是萌,来,让墨染姐姐看看和平常的有什么不同。”陶真真(羞恼):“滚开啦,这是变身装,你脱不掉的。”文案有点废,总之,这是一个职业玩家在游戏里拼搏的故事,有坑有
其它 完结 8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