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可爱的酷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始皇帝以无声的方式彰显此人的重要性,他们自然不会不识趣地触怒龙颜。 随着群臣的欢呼,庄严的仪式缓缓展开。 率先响起的并非宫廷雅乐,而是雄浑悲壮的战鼓声。 柴髙虽对此安排略有不解,但转念便明白这是对军方的特殊礼遇——毕竟这江山是将士们用鲜血打下来的,而即将推行的新政更需要军方鼎力支持。 秦人素来崇尚军功,虽然眼下战事渐息,但边疆仍有无数建功立业的机会等待着这些铁血男儿。 随后举行的祭典上,宰杀牛马以告天地,紧接着便是柴髙的重要讲话。 他深谙其中深意,这正是向始皇帝表忠心的绝佳时机。 自那日御辇中的密谈后,柴髙与始皇帝的关系已非寻常君臣可比。 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他自己也颇感意外,但有了这层特殊关系,日后行事自然便利许多。 最后在群臣山呼 声中,始皇帝勉励众人后起驾回宫。 此时的中丞府却是另一番景象。 从府门到议事厅,各处要道皆有禁军把守。 这并非始皇帝对柴髙有所猜忌,而是特意加强的安保措施。 留下的官员们心知肚明,眼前这位中丞大人可是直接决定他们仕途的关键人物。 就连军方派来的羽林军都凝神聆听这位新晋中丞的训示。 对他们而言,新政中诸多条款同样惠及军人家庭——毕竟不是每个秦人都家财万贯,这些行伍之人的亲眷也能享受到新法带来的实惠。 这支驻守咸阳的羽林军乃禁军精锐,他们头戴标志性翎羽盔,身披玄色铁甲,威风凛凛。 作为拱卫京畿的王牌之师,其战斗力堪称大秦之最。 送走始皇帝后,柴髙立即召集属下部署后续工作。 还请柴大人明示下一步的施政方略。 众人恭敬请示道。 议事厅内二十四名官员肃然起立。 柴信对此毫不怯场,毕竟他曾在始皇帝面前都能从容应对,眼前这些学识远不如自己的官员更不在话下。 作为现代大学生,他深知领导大秦改革并不比担任现代村长困难多少。 况且当朝最有权势者是他的后盾,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再次被贬去修长城罢了。 真正有能力的人从不会被虚名所惧。 柴信稳步走向主位,目光扫过众人,他坚信能让这些人与自己并肩前行。 本官奉皇命修订律法,现颁布首条法令《大秦令》。 此令为大秦根本 ,所有律令不得与之相悖,违者无效。 第二,《大秦令》生效之日起,废除连坐制度。 因连坐羁押者即刻释放。 各府县需选派贤才向百姓宣讲新法。 蒙志率领禁军抬出成捆帛书——这是柴信召集咸阳所有文书连日赶制的成果。 看着堆积如山的帛书,柴信深切体会到科技的重要。 若用竹简,恐怕要堆积成山。 各州特使听令,务必将军士五百人护送《大秦令》至辖地,延误者以渎职论处。 谨遵中丞之命。 众官齐声应诺。 此刻柴信已在盘算造纸术与活字印刷的推行计划,这些技术将彻底改变知识传播的方式。 三十六郡皆遣特使赴京,咸阳驻军调拨近两万精锐分赴各地。 如此大规模的兵马调度,犹如惊雷骤响,引得民间议论纷纷。 百姓虽知此番调兵是为推行新律,却更关心这《大秦令》能施行多久。 此乃商君变法后首次颁行全国之法典,朝堂之上除中丞柴髙外,连蒙志这般重臣也难窥全貌。 众人仅知连坐旧制已废,其余条款皆如雾里看花。 柴髙执笔批阅奏章时不禁感慨:若在后世,这般律令不出片刻便能传遍天下。 然当今之世,纵有鸿鹄之志,亦需静待东风。 好在立法乃百年大计,倒也不必争此朝夕。 为求效率,柴髙将法典誊抄之事分作流水工序。 誊写官吏各司其职,每人仅知片段条文。 待众臣领到装帧成册的《大秦令》时,皆迫不及待展卷细读。 条文虽字字分明,众臣却多有困惑之处。 若叫后世之人来看,怕是一眼便知此律脱胎于现代法典。 柴髙以毕生所学铸就此律,既要变法,便当摧枯拉朽。 凡不损国本者,皆可破旧立新。 然《大秦令》绝非简单照搬。 古今之世如隔云泥,公有制与私有制之别,恰似泾渭分明。 这部承载着柴髙心血的法典,终将在华夏大地上刻下崭新的印记。 法律的核心在于体现统治阶层的意志,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工具。 在《大秦令》中,柴髙决心为大秦百姓确立一套公正的准则,让他们明白何谓真正的大秦。 这些律法条款是否合理,最终将由民众检验。 尽管难免存在疏漏,但通过不断审视,终将找到最优解。 柴髙并非直接赋予大秦人绝对的公平,而是阐明一个事实:作为大秦子民,他们享有国家赋予的独特权利。 其中明确规定,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特别强调 权益不容侵犯。 法令还指出,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必须遵守律法,同时对百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细致规范。 例如,战争时期,全体民众必须服从君王意志,确保国家意志统一。 这一条款在对外战争中尤为重要。 既然百姓已向管理者缴纳相应费用,国家便有责任保障他们的安全,而那些拒绝履行义务者,将不再享受任何优待。 柴髙用了大量篇幅详述官员必须遵守的法规,一旦实施,必将对 之徒形成震慑。 无论变法成败,这部法律都已向大秦百姓传递了核心理念——公平与权利。 柴髙的考量在于,通过明确兵役、徭役、赋税的上下限,遏制贪婪之徒的剥削,同时赋予百姓自由、生存权、知情权等基本权益。 尽管部分内容超出民众理解,但这部法律已在当下为他们提供了最佳保障。 即便变法失败,《大秦令》的存在也足以证明柴髙的努力未曾白费。 即便日后大秦律法如何修订,也只能在现有框架内调整,这依然给某些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但对柴髙而言,这些细枝末节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他的《大秦令》为后世立法树立了标杆——此后所有法令皆以此为蓝本,无形中为百姓卸下了一道沉重的枷锁。 当然,历史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此刻朝堂上的官员们却个个面如土色。 柴髙简直是藐视君权的狂徒!尽管这部律令中暗藏诸多限制君权的条款,但终究未能动摇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法律开篇就明确界定了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这正是让众人恨得牙痒却又无可奈何的关键。 说笑呢,我还指望跟着始皇帝讨生活。 柴髙暗自嘀咕,脏水泼给吏治无妨,总不能砸了自己的靠山。 可满朝文武早已吓得魂不附体。 有人甚至瘫软在地,冷汗涔涔——这般议论始皇帝,按旧律可是要诛九族的大罪!偏偏那柴髙跟没事人似的坐着,律令里对君权明褒暗限的条款简直触目惊心,哪个 能容忍 在一片惶恐中,御史大夫冯劫却两眼放光。 要说朝中除了柴髙,也就这个疯子敢跟始皇帝顶嘴。 李斯之流最多在奏章里委婉进言,哪敢当面抗辩 连冯劫都被《大秦令》震得不轻,但他更惊叹于柴髙的立法智慧。 尤其是吏治条例之严密,根本无隙可乘。 暂且不论那些胆大包天的君权条款,单就整顿吏治的见解,就远超自己数十年的为官心得。 老练的冯劫强压激动,看完吏治章节便迫不及待拉住柴髙:柴大人,这部《大秦令》当真......话到嘴边竟找不出合适的赞誉之词。 “中丞大人,此乃我大秦律法之圭臬,莫非真是您独自编纂而成如此缜密的律条,冯劫实在钦佩至极。 ” 冯劫说罢深深作揖,这般大礼他从未向旁人行过,即便是面对丞相李斯,至多不过拱手而已。 “中丞大人,非是冯劫怯懦,但以您这般经天纬地之才,岂会预料不到龙颜震怒的后果何苦自寻烦忧” “冯大人谬矣。 若大人目睹似我这般的官吏触犯律法,可会坚持秉公处置” 冯劫默然摇头,心中暗道:区区官吏岂能与威加海内的始皇帝相提并论二者焉能同日而语 对《大秦令》心存疑虑者不在少数,连李戡与蒙志亦显踌躇。 新法虽废连坐之制,然此令实在胆大包天。 “中丞,此条可否稍作修改蒙志虽深佩大人高才,《大秦令》亦精妙绝伦,唯恐累及中丞惹祸上身。 ” “柴大人,蒙志大人所言极是。 纵此律法有过人之处,然多处触犯大秦旧制。 我等虽敬重大人才学抱负,但……” 冯劫忽止住话头——方才自己还盛赞此律天衣无缝,堪称立法典范。 然这绝不意味着他愿为此律赔上性命。 世人谁不贪生能立着断不肯倒下。 此言一出,众官皆面露惧色。 始皇帝的天威,确非他们所能承受。 见众人如此情状,柴髙险些失笑。 这些人的心思他岂会不知无非惧那刀斧加身罢了。 始皇当真会暴怒 柴髙实则亦无十足把握。 虽深谙这位 的脾性,但此番赌注终究风险难测。 “大人,家严想必您也识得。 万万不可拿项上头颅博取功名,此乃家严谆谆教诲。 ” “诸位大人既出此言,可见《大秦令》确有些……不若请中丞略作修改,我等在此恭候。 ” 李戡身为李斯之子,对始皇的了解不逊其父。 连这少年郎都畏惮如斯,新来的柴髙未免太过狂妄了。 “诸位大人立法规矩森严自是好的,只是其中某些措辞还需中丞大人斟酌修改。 有些话实在欠妥,恐生事端。 ” 柴髙瞧着众人神色险些笑出声,又强自按捺。 他深知要扭转根深蒂固的观念,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各位所指莫非是这第一条大秦本是万民之大秦,此话有何不妥”他终于还是笑出了声。 这不过是句漂亮话——将本就属于朝廷的东西说成百姓的,难道百姓真能据为己有 “此言大谬!”蒙志率先拍案而起,“儒家讲求君君臣臣,伦常尚且不顾,谈何强国”武将们向来最重忠君,至于那些离经叛道的,不如发配边疆打匈奴去。 “柴大人慎言,大秦自是陛下的大秦。 ”中丞府属官急忙附和。 他们自幼受忠君教化,对此等新论调实在难以接受。 柴髙环视众人:“诸位何必咬文嚼字律法固然要严谨,但个中真意各位心知肚明。 ”殿内霎时鸦雀无声。 文辞虽可自圆其说,可若传到始皇帝耳中......那些专挑新法错处的人正虎视眈眈呢。 “好,就算如各位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