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碧山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详阅:gbt7714
谭赟赟,曹楠.基于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我国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34-36.
mla
谭赟赟,曹楠.“基于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我国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机制研究.“中国成人教育19:34-36.
apa
谭赟赟,amp;曹楠..基于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我国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机制研究.中国成人教育,34-36.}
基于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我国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机制研究
谭赟赟曹楠
[摘要]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既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也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更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重要解释变量,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是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新型教育智库的内涵和功能,梳理发达国家在教育智库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提出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以教育智库建设为契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背景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机制应积极组建国家教育资源智库、优化教育智库系统架构、加强智库人力资源建设、创新研究成果传播应用。
[关键词]教育智库;教育资源;均衡机制;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推向纵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发生深刻变革,例如产业发展的形态不断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低能耗等新型产业形态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而对人才的需求本质上可以归纳为对教育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成为制约我国教育的总量和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也造成了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更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重要解释变量。通过制度创新提高教育资源均衡性是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重大社会需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总体要求;2014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建立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以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为契机,深入研究新型教育智库在实现教育资源区域均衡分布方面的功能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教育智库的内涵及其特点
智库是以相关专家学者的有效联合为基础,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利用专家学者的经验和知识并辅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研究成果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专业化机构[1]。美国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美国的兰德公司等都是国际知名的专业智库。
教育智库,是以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为主要功能的教育专家的有效联合。教育智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专业性。教育智库的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特定的经济社会问题,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智库的人员构成均为针对该特定问题具有深入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因此,教育智库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均具有较高的专业性。(2)独立性。智库的研究工作过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不依赖于政府等智库研究成果的使用主体,也正是教育智库研究过程的独立性保证了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属性。(3)前瞻性。教育智库的研究工作通常具有前瞻性,即教育智库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更能对经济社会问题的发生和演化进行预判。(4)影响力。教育智库工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形成成果本身,更在于通过研究成果影响政府决策行为,进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有效影响政府制定、改善社会公共福利的社会政策。
二、国外教育智库建设的经验借鉴
教育智库建设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较早的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教育智库和英国教育智库建设经验。
(一)澳大利亚教育智库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是澳大利亚教育智库的代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独立性。委员会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项目经费、培训收入等,并接受咨询服务和社会捐赠,其经费来源独立于政府财政支持,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严谨性和研究结论的中立性。(2)成长性。成长性是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存续的基础,而人才的培养对于委员会的成长至关重要,为了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空间,委员会创新性地实施了专职于兼职、在职学习、专业团队建设等方式促进委员会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3)国际化。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层次和社会服务能力[2],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始终坚持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积极通过承接国际研究项目、加强人才的跨国交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专业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其国际化水平。
(二)英国教育智库
英国教育智库的特点体现在智库功能、研究工作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1)智库功能。英国的教育智库不仅发挥政府政策制定的咨询者、政策绩效的评估者等角色,更承担了政策的解读者功能,从而作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平台提高政策的执行力[3]。(2)研究工作。英国教育智库的研究工作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体系,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需要接受严格的评审,特别是研究成果的发布过程通常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媒体平台发布,从而提高成果的影响力。(3)人力资源。人才建设是英国教育智库发展的重心。在人才来源方面,英国教育智库强调人力来源的多元化,积极吸纳不同行业和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智库;在薪酬方面,通过高薪的形式稳定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入职培训、在职学习、带薪休假学习等多样性人才培养方法。
三、我国区域教育资源的非均衡性分析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知识、教育资产、教育理念、教育平台、教育制度等资源的总和。从分类的角度,教育资源可以分为教育硬件资源和教育软件资源,其中教育硬件资源表现为学校数量、教师数量、教育资产总量等,教育软件资源表现为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理念等。
区域的概念可以从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两个层面理解,其中行政区划表现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而经济区划的角度通常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域。我国区域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强度方面,广东、江苏、山东等东部地区是我国教育资源投入水平较高的地区,例如广东省教育经费的投入强度约占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8%,远高于贵州、云南、重庆等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强度,如重庆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强度约占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2%;另一方面,在师资资源分布方面,东部地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占我国拥有正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总量的60%,而西部地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仅占我国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总量的20%。因此,无论从经济区划或者行政区划的角度,我国均存在显着的教育资源分布非均衡问题。
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方面,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在现行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下,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中央政府承担了教育财政资源的投入主体地位,而地方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决定了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能力的非均衡性,从而导致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进而形成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差异性,优良的教育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对更高层次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因此,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本身既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也导致了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更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重要解释变量。考虑到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与区域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交互促进作用,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将加剧区域性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极化现象。
四、教育智库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机制
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为目标,以教育智库建设为契机,基于新型教育智库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机制应积极组建国家教育资源智库、优化教育智库系统架构、加强智库人力资源建设、创新研究成果传播应用。
(一)组建国家教育资源智库
教育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本身既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也导致了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更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重要解释变量[4],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是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有必要组建国家级教育资源智库建设。首先,国家级教育资源智库应以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均衡和优化配置为目标;其次,国家级教育资源智库的运作应建立在政府引导基础上的独立运行模式,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独立性;最后,国家级教育资源智库的人员构成应建立在高校教师为主体基础上的多元化参与机制,积极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人员参与。
(二)优化教育智库系统架构
构建教育智库体系的要义在于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智库的价值在于通过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资源利用效率等定性分析和定量刻画,洞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并预测其演化趋势,进而形成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方案。因此,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智库应分解为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系统、教育资源配置数据库系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综合评估系统、教育资源配置演化系统动力学预测系统,从而实现我国教育资源数据动态收集、数据流转数字化、数字信息模型化、模型动态预测等功能。
(三)加强智库人力资源建设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智库建设经验,人力资源建设是提升智库影响力、实现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从战略层面提高智库的人力资源建设。首先,建立多元化人才来源渠道,通过人才来源的多元化实现智库人力资源之间的知识互补,拓展智库社会影响力;其次,建立人才终身教育机制,通过后续教育和在职学习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和增值;最后,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建立良好激励机制,提高待遇水平、提供发展机会、营造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
(四)创新研究成果传播应用
国家级教育资源智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形成科学研究成果,更在于通过智库自身的影响力形成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可性和实践操作性的成果,提高研究成果的传播广度和应用深度。在创新研究成果的传播广度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新媒体等各种信息化技术下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平台丰富研究成果的传播途径,保障研究成果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促进研究成果从固定化传播向网络化、立体化传播;在创新研究成果的应用深度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具有操作性研究对策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研究成果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强化面向公众的政策解读,提高成果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谷贤林.智库如何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以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6).
[2]曾天山,王小飞,吴霓.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服务政府决策研究——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科研考察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2013,(8).
[3]郭婧.英国高校教育智库运作模式及资源保障研究——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9).
[4]张辽.教育资源配置、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基于区域比较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
[作者简介]谭赟赟(1977-),女,硕士,汉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曹楠(1987-),女,硕士,汉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湖北十堰)
责任编辑:王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