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碧山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题目: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
作者:余秀兰
英文作者:yuxiu-lan;instituteofeducation,nanjinguniversity;
期刊名:?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年份:2014
页码:p9-15
期号:?第7期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找工作“拼爹“等现象,使人们对“教育改变命运“产生怀疑,并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学术界对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有不同看法,教育既可能促进低社会阶层向上流动,也可能与社会流动无关,还可能加固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观照我国现实,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地位获得过程中的代际传承、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不对应等因素,都弱化了教育促进底层升迁性社会流动的功能。底层百姓面对困境而放弃教育的做法并不可取,但要改变现状,必须同时改变教育与社会。
引证文献
[1]张娅.教育能否促进底层社会的向上流动[j].亚太教育,2016,第24期
[2]吴秋翔,崔盛.农村学生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基于高校专项计划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第4期
[3]郭永玉,杨沈龙,胡小勇.理想天平与现实阶梯: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与公平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第32卷,第2期
[4]项炳池.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突破社会认同危机[j].职业技术教育,2016,第37卷,第12期
[5]刘焕然.高等教育的成层机制与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j].江苏高教,2017,第9期
[6]柴民权.农民工代际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广东社会科学,2016,第1期
[7]彭拥军,karenl.biraimah.质量、安全、效益:中美农村学校合并绕不开的议题[j].教育与考试,2017,第6期
[8]余秀兰,韩燕.寒门如何出“贵子”——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阶层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8,第2期
[9]许佳.我国高等教育阶层流动功能弱化现象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10]杨金月.制度调节与能力培养: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实践逻辑[j].当代教育科学,2018,第9期
[11]李富荣.“互联网+”视阈下破解“学区房”溢价难题的思路与对策[j].理论导刊,2017,第12期
[12]马莉萍,刘彦林.大学教育如何促进地区代际流动——对大学生生源地、院校地和就业地城市级别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8,第36卷,第5期
[13]高琳琳.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东华大学学报,2016,第16卷,第1期
[14]孙贝贝.旅游产业发展与底层流动机会——以湖南湘西凤凰县为例[j].青年研究,2018,第4期
[15]蒋亚敏.加快助学贷款发展促进贫困生社会流动[j].现代商贸工业,2015,第10期
[16]郭金秀.“寒门难再出贵子”: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的影响[c].2017,荆楚学术2017年第7期(总第十五期)
[17]赵白歌.我国居民教育与代际收入流动关系的实证研究——马太效应还是张弓效应[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18]周新成.农村户籍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8,第8期
[19]杨沈龙,郭永玉,胡小勇,舒首立,李静.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更高吗——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考察[j].心理学报,2016,第48卷,第11期
[20]杨腾飞,柳新元.教育公平:当前中国分配正义的一个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16,第8期
[21]王郅强,张晓君,吴克昌.什么样的社区更稳定?——异质性社会结构对社区稳定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第6期
[22]郭金秀.“寒门难再出贵子”: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的影响[c].2017,荆楚学术2017年第8-9期
[23]姚荣.中国乡村教育的意义嬗变与实践逻辑:基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第6期
[24]梅国帅,许长青.我国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研究述评[j].课程教学研究,2017,第12期
[25]时广军.“过度教育”与“过度单身”——当代青年社会流动的代价[j].中国青年研究,2018,第4期
[26]卞伟.中国农村居民代际社会流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7
[27]陈岑.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一项扎根理论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8]蔡檬檬.转向选择的背后:农村初中生升学意向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8
[29]陈岑.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一项扎根理论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30]杨沈龙.不同阶层系统合理信念差异的心理机制:归因与补偿的双重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1]何潇.中等职业教育对其毕业生社会流动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
[32]张秀敏.中国家庭代际流动现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
[33]杨沈龙.不同阶层系统合理信念差异的心理机制:归因与补偿的双重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7
新教育公平引论——基于我国教育公平模式变迁的思考
英文题名:introductiontotheneweducationalequity:discursionbasedonthereflectionontransitionofthemechanismofeducationalequityinp.r.china
作者:程天君
英文作者:chengtianjun;centerforsociologyofeducation,nanjingnormaluniversity;
期刊名:?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
年份:2017
页码:p1-11
期号:?第2期
英文关键词:outlookoneducationalequity;evaluationdomain;whatisneededtobeequal;neweducationalequity;thedevelopmentofhuman-being
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新教育公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项目的部分成果
摘要
教育公平观的变化,实质是“什么要平等“这一评估域的转换。60余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的评估域从强调政治、经济等“社会“的片面需求逐渐转向侧重“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话语虽已让位于“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但“效率优先“的路径依赖与实践惯性依然强劲。“新教育公平“观旨在实现以“人“为核心评估域的视角转换,主张从注重效率优先到强调公平正义,从注重教育公平的外延到关注教育公平的内涵。而依靠发展、通过改革和增加创新,则是实现新教育公平的可行路径。
外文提要
theessencetothechangeontheoutlookofeducationalequityliesintheshiftofitsevaluationdomainthatwhatisneededtobeequal.forthepast60years,chineseeducationevaluationdomainhasshiftedfromthepreviousunilateralemphasisonthesocialfactors,suchaspoliticsandeconomytothenowall-rounddevelopmentofhuman-beings.despitethepriorityofefficiencywithdueconsiderationtofairness,givenbytheoutdatedpoliticaldiscourse,hasbeensubstitutedbythenewconceptofpayingmoreattentiontosocialfairnessandpromotingeducationalequity,thepathdependenceandpracticeinertiafromtheideaof"efficiencyfirst"isstillprevailing.thenewconceptofeducationalequityaimstotake"man"asthecoreinitsevaluationdomain.itistoembracefairnessandjusticebyabolishingthemisbeliefinefficiency.meanwhile,itistoshiftourattentionfromtheexteriortotheinteriorofeducationalequity.relyingonthedevelopmentandencouragingcreativityisafeasiblepathtorealizethenewconceptofeducationaleq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