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记录其一举一动
横财三千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新年刚过,朝廷运作如常,但刘伯温却病倒了。在刘府内,传来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令人心惊胆战。仆人呼唤着:“老爷!” “速去请郎中!” 仆人即令旁人速去请医。 “务必迅速!” “老爷身体欠安!” 刘伯温着一袭白里衣,倚床而坐,下半身被厚被所覆。 此刻他手捂胸口,咳嗽连连,声嘶力竭。 “老爷,您无恙否” “可要饮水” 仆人递上一杯水。 刘伯温好不容易止咳,面色惨白,浑身乏力,喉间刺痛。他接过水杯欲饮以缓痛,却又被新一轮咳嗽打断。 “咳……咳……” “哇……” 腥甜之物涌上,忍不住吐出。 水杯清水被染红。 “老……老爷!!” 仆人惊骇万分。 连忙催促下人。 “郎中怎还未至” “速去催请!” “郎中……郎中来了!” 远处传来呼唤。 仆人抬眼望去,见下人带着郎中,气喘吁吁奔来。 “郎中,快瞧瞧我家老爷。” “老爷咳嗽不止。” “还咳血了!” 仆人拽着喘息的郎中进屋。 郎中连忙为刘伯温把脉。 “怎样” “我家老爷究竟何病” 仆人问。 郎中收手,眉宇微蹙,“大人染了重风寒,情形颇为严峻。我可开方调理。” “至于能否痊愈,还需看大人身体能否支撑。” 仆人焦急。 “仅是风寒……” “怎会如此严重” 郎中未语。 仆 再问,刘伯温阻道:“罢了。” “多谢先生诊视。” “有劳开方。” “无须客气。” 郎中写下药方,交予仆人,叮嘱剂量、忌口等事,便离去了。 仆人派人取药煎制。 刘伯温半倚床上,脸色苍白。仆人端来熬好的药,喂他服下,但他的脸色并未好转,仆人满心忧虑。 刘伯温叹息道:“此乃命数,我命中该有此劫,或许是天意。但对我而言,之后或有转机。” 仆人惊讶:“老爷,您怎说这是好事您都成这样了。” 刘伯温摇头:“正因我重病,皇上才可能放过我。取我官服来。” 仆人疑惑不解,但仍取来官服,帮刘伯温穿上。刘伯温坚持要前往皇宫,仆人无奈,只能让他坐上轿子。 虽刘伯温本意骑马,但仆人虑其体弱,寒风凛冽,恐其受寒更重,遂劝其乘轿。 至宫门,刘伯温下轿,步履蹒跚,前往见朱元璋。内侍通报后,朱元璋允其入内。 御书房门开,暖气扑面,刘伯温顿感寒意消散,四肢回暖。他步入书房,向朱元璋行礼。 朱元璋抬手:“伯温先生免礼。不知先生此来,所为何事” 刘伯温答:“皇上,臣身患重病。” “病已深入脏腑。” “加之臣年岁已高。” “恐难以继续为皇上效力。” “臣愿告老还乡。” “恳请皇上恩准。” “咳咳咳……” 言罢,刘伯温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仿佛要将心肺咳出。 朱元璋紧锁眉头,审视着刘伯温。 刘伯温面色苍白,双腿无力,病状甚是严重。 朱元璋面露沉思之色,暗暗向角落中的一名锦衣卫示意,后者随即悄然离开御书房。 朱元璋与刘伯温故意闲谈,以拖延时间。 不久,锦衣卫匆匆返回,附耳低语: “皇上。” “已查明 。” “为刘伯温诊病的郎中称,刘伯温已病入膏肓,若无良药根治,恐难逃此劫。” 朱元璋眼神愈发深沉。 未曾想刘伯温病情竟如此危急。 他摆了摆手,锦衣卫再次无声离去。 朱元璋望向刘伯温的目光变得温和了几分。 “伯温先生。” “既如此,朕便准你辞官归隐。” 未等刘伯温面露喜色,朱元璋接着说道:“不过,伯温先生,留在京城更为妥当,朕可命医术高超的太医为你诊治。” “若你回到偏远之地。” “病情只怕会加剧。” “伯温先生,你还是留在京城家中吧。” “朕会让御医全力救治你的。” 刘伯温看似感激涕零。 “多谢皇上体恤。” “臣身体不适。” “不宜久留。” “臣先行告退。” 刘伯温离开御书房,身上刚被炭火烘暖的气息,逐渐被寒风侵蚀,连心都似乎被冻僵。 他原以为病重能让朱元璋放过自己。 岂料,朱元璋仍要将他囚禁于京城。 莫非真要等到自己命丧黄泉。 朱元璋才肯放手 刘伯温心怀悲愤。 马皇后闻讯,亲临刘伯温府邸探视。 眼见这位昔日风云人物,如今病重年老,还被困于京城,她心生怜悯。 马皇后轻声安慰刘伯温: “重八并非冷酷无情。” “我定会劝说他,让你回乡安享晚年。” “伯温先生定能平安离去。” 第313章 监察御史韩宜中直言弹劾胡惟庸! 尽管刘伯温获准辞官,但仍被禁于京城,无法离开。 事态未宁,又起波澜。 皇宫大殿,金碧辉煌。 朱元璋头戴翼善冠,身着饰有张牙舞爪团龙的衮服,端坐于雕龙金椅之上。 殿内香炉轻烟袅袅,弥漫四周。 文武百官逐一禀报国事与地方情形。 “皇上,微臣要弹劾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及其下属。” “他们府邸奢华,生活极度铺张,仅凭俸禄难以维持。” “微臣疑其财源不正,遂暗中搜集证据。” “果不其然,胡惟庸等人确系受贿。” “此乃铁证如山,请皇上过目!” 御史韩宜可挺身而出,直指胡惟庸及其党羽。 朝堂一片哗然。 众人未曾料到,韩宜可竟敢弹劾权势滔天的胡惟庸等人。 韩宜可真是不畏生死。 难道他仗着御史之职,便不惧相权吗 然而,御史一职确有其特殊性。 御史一职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之前便已存在。 “御”代表皇权,“史”则指史官,伴随皇帝左右,记录其一举一动。 在商周时期,御史便是史官的身份。 直至秦始皇一统六国,局面方有改变。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于朝,负责监察百官,位高权重,官列从一品。 至东汉,又增御史台,御史中丞辅御史大夫,职权分化,御史中丞兼管司法,位居从二品。此制沿用于魏晋南北朝,御史之职已从史事记录转为监察百官,权势震慑群臣,官阶显赫,对皇权构成威胁,御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隋朝再统一南北,官制重调,明朝御史之形初现。隋时御史遭贬,由从一品骤降至正八品,然其监察之责未变,仍纠察百官,理正刑狱。御史权势虽存,地位已不如前,官仅正八品,无权出入朝堂正门,只能从侧门通行,无事不得涉足朝堂。此制延续至明清,御史终沦为七品小官。 明代沿旧制设御史,朱元璋对御史寄予厚望,欲以此制衡朝中权贵。他认为,新科状元初入仕途,与朝中旧臣无瓜葛,行监察之职时必不偏袒亲贵,徇私舞弊。历史上,胡惟庸案后的淮西集团在朝中势力庞大,便是此理。 当时,御史大夫陈宁与御史中丞涂节亦牵涉其中,令朱元璋寄予厚望的整个监察体系瞬间崩溃。此事令朱元璋深感震撼,认定提拔年轻人为解决之道。御史职位专向新科进士开放,背后有重要考量:这些新进官场、志向远大的青年,面对不公必会挺身而出,直言不讳。朱元璋对此深有共鸣。 一日,朱元璋与丞相胡惟庸、御史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品茗论政时,监察御史韩宜可突然闯入,直言弹劾胡、涂、陈三人,控诉其仗功恃宠、擅权作威、奸诈伪装正直、险恶伪装忠诚,心怀异志。韩宜可更请求朱元璋将三人处斩。三人闻言面色铁青,气氛骤紧。朱元璋无以辩驳,佯怒斥退韩宜可,命锦衣卫将其下狱。然而,韩宜可随后无事,胡惟庸案后更被释出,前往陕西监察。 新科御史不仅勇于直言,且执法公正,不畏皇室权贵。此亦是朱元璋日后偏好任用年轻进士为监察御史之因。监察御史之职,除监察朝中百官,亦负责巡视地方,如巡漕、巡盐、巡按等。其中,巡按御史数量众多,事迹尤为传奇。 明朝嘉靖年间,监察御史王仪受命巡按陕西,此地为秦王朱惟焯领地。朱惟焯倚仗藩王身份,横行霸道,侵占民田,扰得地方不宁。王仪到任后,立即惩治秦王不法,令其归还田地于民。秦王虽心有不甘,却不敢违抗王仪。 王仪身为御史,有直接面圣陈奏之权。 若秦王持续作恶,王仪定会奏本弹劾。 另有一事关乎王仪。 王仪巡按河南时,发现某府宗人朱佑椋私募亡命之徒,行劫掠之事,并袭击左副都御史毛伯温,致其免职。 王仪搜集其罪证,上报嘉靖帝。 不久,朱佑椋被削爵入狱。 时下,监察御史之选,非尽出新科进士。 朱元璋尚未察觉御史大夫徐宁、御史中丞涂节与胡惟庸勾结之事。 而后,朱元璋特选年轻正直的新科进士为监察御史,以此制衡朝中及地方官员。 胡惟庸及其下属闻韩宜中弹劾,面色骤变,即刻反驳,声称遭污蔑。 朱元璋审视韩宜中所呈铁证,面色阴沉,惩处了胡惟庸的下属,免其官职,押入大牢,对胡惟庸则仅是私下警告,未加责罚。 此情此景,令胡惟庸冷汗涔涔。 第314章 胡惟庸图谋勾结李善长 “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