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当“阴虚”遇上细胞因子
清风浅色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与陈久仁在仪器里打转不同,三师姐苏青文的研究方向,看起来更“靠谱”一些。 她本身就是免疫学专家,又亲身经历了古脉术调理自身免疫疾病的奇效。 她很自然地想到,能否将自己熟悉的免疫指标,与古脉术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关联起来。 比如,“阴虚火旺”。 这是古脉术里一个非常常见的证型。 表现为口干、咽燥、手心发热、烦躁失眠等。 在现代医学里,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诊断。 苏青文决定,就从这里入手。 她精心筛选了一批被秦牧或郭若毅明确诊断为“阴虚火旺”的患者。 同时,也设置了一批健康对照组,以及一批其他证型的患者作为对照。 然后,她抽取了所有人的血液样本,进行全面的免疫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谱分析。 这是一种非常精细和昂贵的研究。 当第一批数据出来时,苏青文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 她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图表,眼睛越来越亮。 “果然有联系!” 她发现,与健康对照组和其他证型组相比,“阴虚火旺”组的患者,其血液中几种特定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着升高! 而这些细胞因子,恰好与机体处于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密切相关。 这种炎症状态,不正对应着古脉术里所说的“虚火”吗! 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人烦躁、口干、内热的“火”! 它在免疫指标上,竟然真的留下了痕迹! 苏青文兴奋得差点跳起来。 她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大师兄郭若毅和刚刚碰壁的二师兄陈久仁。 郭若毅虽然看不懂那些复杂的免疫图表,但听到三师姐的解读,也明白这是将古脉理论向现代科学推进了一大步,由衷地为她高兴。 陈久仁则像是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盯着那些细胞因子的数据,喃喃自语:“所以……‘阴虚火旺’这种状态,在免疫系统层面,体现为特定促炎因子的失衡那‘气滞’呢‘血瘀’呢是不是也有对应的微观改变” 他不再执着于用仪器直接捕捉虚无缥缈的“气”了。 他开始思考,如何用现代医学指标,去印证和阐释古脉术所描述的人体状态。 这思路一换,顿时觉得豁然开朗。 而四师弟赵卫国,也没闲着。 他的研究方向更偏向实用。 他将古脉术中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应用到了他的老本行——肿瘤放化疗中。 很多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时,会因为体质不同,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副作用。 有的呕吐剧烈,有的白细胞暴跌,有的肝肾功能受损。 赵卫国尝试在患者开始化疗前,先由郭若毅或用他刚入门的手法进行脉诊评估。 根据脉象中“正气”(主要是脾胃之气和肾气)的强弱,以及不同经络的偏盛偏衰,来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类型和严重程度。 然后,提前进行古脉术干预。 或针灸健脾和胃,或艾灸温补肾阳,或药膳益气养血。 几次实践下来,效果令人惊喜。 一位被预测可能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的老人,经过提前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配合补气血的药膳,在整个化疗周期中,血象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 另一位被预测会胃肠道反应剧烈的女士,经过针刺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呕吐的情况大大减轻。 赵卫国看着手里的病例记录,心情复杂。 这在以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化疗副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归咎于药物本身和个体差异,医生能做的很有限,更多的是被动处理。 而现在,他们竟然可以“预测”,甚至“预防”! 虽然样本还小,但这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将这些病例和初步数据整理好,准备向秦牧汇报。 三位弟子,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用他们熟悉的现代医学知识,试图与古老的古脉术进行对话。 虽然磕磕绊绊,闹过笑话,走过弯路。 但碰撞出的火花,已经初见端倪。 秦牧听着三位弟子的汇报,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 陈久仁有些忐忑地总结了自己的失败,和苏青文的发现带给他的启发。 苏青文则详细汇报了“阴虚火旺”与特定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关联性数据。 赵卫国展示了利用脉象预测和干预化疗副作用的几个成功案例。 “老师,我们是不是……摸到一点门路了”陈久仁小心翼翼地问。 秦牧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古脉术的核心是什么” 三人面面相觑。 郭若毅想了想说:“是感知和调节人体内的‘气’。” “没错,‘气’。”秦牧点头,“但‘气’是什么” 他看向陈久仁:“它不是电流,不是热辐射,不是你机器能捕捉到的任何一种单一物理信号。” 他又看向苏青文:“它也不仅仅等同于某几种细胞因子的升高或降低。” 最后目光扫过赵卫国:“它更是一种对生命整体能量状态和趋势的判断。” “你们的研究,方向没有大错。” “陈久仁想找客观证据,没错,但工具和思路需要升级。” “苏青文找到了一些相关性,很好,但这只是‘气’失衡后在免疫系统这个层面投下的‘影子’,不是‘气’本身。” “赵卫国的应用很有价值,证明古脉术的‘能量视角’对现代医学有补充和超越之处。” 秦牧走到白板前,画了一个简单的人体轮廓。 “现代医学,擅长研究‘有形’的身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像拆解一台精密的机器。” “而古脉术,关注的是驱动这台机器的‘能量系统’,是‘气’的生成、运行、转化。” “我们感知脉象,感知的是这个能量系统的整体状态——哪里充足,哪里匮乏,哪里通畅,哪里堵塞。” “阴虚火旺,是能量(阴)不足,导致虚性的能量(火)相对亢盛。” “它在免疫系统可能表现为慢性炎症,在神经系统可能表现为焦虑烦躁,在代谢系统可能表现为口干舌燥……但它根源在于能量失衡。” 他看向三位若有所思的弟子。 “你们现在的尝试,就像盲人摸象。” “陈久仁摸到了腿,以为是柱子。” “苏青文摸到了肚子,以为是墙壁。” “赵卫国摸到了鼻子,以为是管子。” “都没错,但都不全面。” “你们要做的,不是放弃自己摸到的部分,而是要把这些部分整合起来,尝试去理解‘大象’的全貌。”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去描绘古脉术所感知到的那个‘能量世界’。” 这番话,如同拨云见日。 陈久仁不再纠结于直接捕捉“气”,开始设计实验,研究不同脉象(能量状态)下,人体多项生理指标(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的综合变化模式。 苏青文则扩大研究范围,开始系统研究“气虚”、“血瘀”、“湿热”等不同证型与多组学数据(基因组、代谢组、蛋白组)的关联。 赵卫国进一步完善了他的预测模型,将脉象信息与更多的临床指标结合,试图建立一套更精准的放化疗个体化方案。 在秦牧这位“总设计师”的指引下,他们的研究不再零散,开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虽然前路漫漫,但方向已然清晰。 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科学,在这间研究中心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度的碰撞与融合。 一个全新的、从“能量”视角理解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研究领域,正在悄然孕育。 而他们积累的数据和案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实。 陈久仁看着电脑里初步构建的“脉象-生理指标多维数据库”,苏青文整理着厚厚一摞不同证型的多组学关联分析报告,赵卫国完善着他的“古脉辅助肿瘤治疗”方案…… 他们都隐隐感觉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可能会在未来,掀起巨大的波澜。